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亲自然游戏中的运用
严杨杨
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215300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奇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亲自然游戏以自然元素为核心载体,通过“玩中学”的方式,让幼儿在与花草、昆虫、土壤等自然事物的互动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然而,受限于场地资源、季节天气、安全管理等因素,传统亲自然游戏常面临“场景单一化”“体验碎片化”“评价表面化”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教育价值。
一、幼儿园亲自然游戏的实施现状与困境
多数城市幼儿园户外场地以塑胶地面、大型游乐设施为主,自然区域(如种植园、小池塘、草地)面积有限,自然元素单一。在亲自然游戏设计中,教师常只能围绕“种植植物”“观察园内树木”“收集落叶”等有限场景展开,难以让幼儿充分接触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导致游戏内容重复、幼儿兴趣衰减。例如,在“认识小动物”主题亲自然游戏中,幼儿仅能观察到园内的蚂蚁、麻雀,无法接触松鼠、蝴蝶等更多样的小动物,限制了认知范围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亲自然游戏中运用的价值
信息技术并非“替代自然”,而是通过“赋能”让亲自然游戏更具深度与广度,其运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拓展游戏场景,丰富自然认知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物理场地的限制,为幼儿构建“虚实结合”的亲自然游戏场景。例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幼儿可以“走进”热带雨林、极地、海洋等难以实地到达的自然环境,在游戏中观察不同气候带的动植物;通过延时摄影视频,幼儿可以直观看到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的全过程,弥补传统游戏中“时间跨度长、变化不明显”的不足,帮助幼儿建立更完整的自然认知。
(二)创新游戏形式,提升互动体验
互动式信息技术(如智能白板、平板电脑、教育 APP)能够将亲自然游戏转化为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例如,在“昆虫拼图大挑战”游戏中,教师可利用智能白板设计互动拼图,幼儿通过拖拽昆虫部件完成拼图后,屏幕会弹出昆虫的生活习性动画;在户外“植物寻宝”游戏中,幼儿可使用平板电脑扫描园内植物,通过教育 APP 获取植物名称、生长特点等信息,并完成“植物打卡”任务,让游戏从“被动观察”变为“主动探究”。
(三)完善游戏评价,追踪发展过程
数字化工具(如平板电脑、电子档案袋、录音笔)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地记录幼儿在亲自然游戏中的表现,实现“过程性评价”。例如,教师可使用平板电脑拍摄幼儿在“种植小能手”游戏中的操作过程,用录音笔记录幼儿的发现(“我种的小豆芽今天长高了 1 厘米”),并将这些素材整理成幼儿专属的“亲自然游戏电子档案”。通过档案分析,教师能够清晰追踪幼儿的能力发展轨迹,为后续游戏设计提供个性化依据。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亲自然游戏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与幼儿发展特点,信息技术在亲自然游戏中的运用可从“游戏准备 — 游戏实施 — 游戏评价”三个环节展开:
(一)游戏准备环节: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资源与情境
幼儿园可搭建“亲自然游戏资源库”,收录适合幼儿的自然纪录片片段(如《微观小世界》)、动植物图片、自然音效、游戏方案等资源,供教师设计游戏时参考。例如,教师在设计“春天的花园”亲自然游戏前,可从资源库中选取迎春花、桃花的图片与生长视频,制作成游戏导入素材,帮助幼儿提前了解游戏主题相关的自然知识。
(二)游戏实施环节:依托信息技术,优化过程与体验
在户外亲自然游戏中,为幼儿配备平板电脑、儿童显微镜、数码照相机等工具,辅助幼儿观察与记录。例如,在“昆虫侦探”游戏中,幼儿使用儿童显微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用平板电脑拍摄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回班后通过视频回放与同伴讨论蚂蚁的行为特点;在“植物成长记”游戏中,幼儿用平板电脑记录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变化,生成“植物生长曲线图”,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三)游戏评价环节:通过信息技术,完善评价与反馈
教师为每位幼儿建立“亲自然游戏电子档案袋”,收录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视频、录音、绘画作品等素材,记录幼儿的参与过程与发展变化。例如,在“秋天的树林”游戏中,档案袋中不仅包含幼儿收集的树叶贴画,还收录了幼儿拍摄的树林照片、描述树叶特征的录音,全面反映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
四、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亲自然游戏中运用的实践案例
以某幼儿园中班“奇妙的植物”亲自然游戏为例,具体说明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
(一)游戏准备
教师从“亲自然游戏资源库”中选取《植物的生长》纪录片片段、植物图片库,准备平板电脑、儿童显微镜、“形色”植物识别 APP、绘画工具等材料;利用互动动画创设“植物王国探险”情境,向幼儿介绍游戏目标 —— 探索幼儿园内植物的秘密,完成“植物打卡任务”。
(二)游戏实施
教师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种植区开展“植物打卡”游戏,为每位幼儿分发平板电脑。幼儿自主选择想要观察的植物(如番茄、向日葵、绿萝),使用“形色”APP 识别植物名称与生长习性,用儿童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纹理,用平板电脑拍摄植物的花朵、果实,记录自己的发现(如“向日葵的花盘朝着太阳”“番茄的叶子是锯齿状的”)。
(三)游戏评价
教师将幼儿的照片、录音、绘画作品整理到电子档案袋中,分析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与科学认知水平;组织幼儿开展互动评价,幼儿通过投票选出“最佳植物侦探”,并分享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结果显示, 85% 的幼儿能够清晰描述植物特征, 78% 的幼儿能提出与植物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向日葵会朝着太阳转”),体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
五、结论与展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亲自然游戏中的运用将更加多元。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游戏指导,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幼儿“沉浸式”体验极地、热带雨林等自然环境。但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以幼儿发展为本”“亲近自然本质”的核心目标始终不变。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让亲自然游戏更具魅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