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武术教学中传统武德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
薛辰宸
贵州师范大学(2022 级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550025
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武德的概念和内涵已经逐步实现了由仁义礼智信向爱国奉献、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等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延伸,这一转变,既表明了武德教育体系的日臻成熟,又为德育教育的落实提供了全新思路。在中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武德教育,一方面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品格、健全人格,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融入武德故事,丰富武术教学内容
武术教学内容的丰富是实现传统武德教育与武术教学有机融合的基本前提,而武德故事作为武德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武术教学以武术套路为主、以示范模仿和分解练习为重点的教学局限性,帮助学生树立武德的正确认知,加深对武德所蕴含道德内涵和现实价值的认识,最终实现武术技能的深入学习和武德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以及武德精神的有效熏陶。
具体来讲,中小学学生的思维认知和理解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武德故事的融入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思维认知来选取和编排传统武德故事。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儿歌、动画等形式来进行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等基本武德观念的传授;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可引入武德经典著作、历史故事中的武德内涵,以帮助学生树立忠诚正义、责任担当的价值观念。比如,面对外国所谓大力士的东亚病夫嘲讽,我国武术大师霍元甲先生拳打西洋力士、脚踢东洋武士,一步步撕掉了外国对中国人的刻板标签。同时,霍元甲先生打破了不收外姓人的家族武德传统,创建了精武体育会来扩大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范围,赢得了一代代武术大师的尊重,更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对其“以武保国”精神的高度认可。霍元甲先生的武德故事,充分彰显了以武强国、以武育人的武德精神,同时在武术传承与教学的背后,是霍元甲先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在武术教学中融入这一故事,将有效启发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意识。
二、立足学生需求,创新武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基于这一基本要求来进行武德教育与传统武术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就需要立足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成长需求来创新武德与武术教学的融入方法,一方面进一步增强武德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有效提升武德教育与武术教学的融入效果。
具体到实践层面,在延续传统课堂讲授和动作示范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师可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探究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比如,借助数字化教学优势,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武术大师的武学研究和践行武德精神的故事素材,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来强化学生对武德精神的理解;也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辅助工具(如智能手套、头盔等),为学生真实的体验来搭建逼真的虚拟现实情境。如以黄飞鸿先生见义勇为、严惩歹徒来拯救卖鱼灿的故事为背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搭建这一故事的虚拟情境,同时引导学生佩戴智能手套和头盔等进入这一虚拟情境,身临其境地感受黄飞鸿先生的英勇之举,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其高尚的武德精神。
三、组织多元活动,升华武术教学成果
学以致用是现代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升华教学成果的根本保障。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武术教学与武德融入活动,能够为传统武德教育搭建实践性平台,更能通过多元化的武术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武德精神的理解,进而将这种思维理解内化为个人行为,最终实现传统武德教育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深度融合。
比如,学校可定期组织武术文化节活动,综合开展武术知识竞赛、武德故事演讲、武术汇报表演等多元活动,并邀请学校所有的学生积极参加和踊跃互动,通过开放性、针对性的活动媒介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和高尚的武德精神。与此同时,在参加武术文化节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中国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总之,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和道德教育的双重功能,实现武术教学与武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既符合增强中小学生健康体质、培养学生道德品格的现实要求,又能够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和终身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为此,教师需正确看待当前中小学武术教学及其与武德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探索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有效方法,以充分发挥武德教育对学生品德与观念塑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柴广新 , 孙有平 . 指向武术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武术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04):87-92.
[2] 柴广新 , 孙蓉 . 中小学武德教育的实践逻辑探析——基于“三位一体”间接德育理论视角 [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03):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