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监理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作者

杨振

云南恒诚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具有系统复杂、技术密集、时序紧凑等特征,施工阶段作为关键控制期,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安全与运行寿命。监理单位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力量,需紧扣项目特点,通过目标化策划、过程化监管与协同化管理,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高效质量控制。随着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传统监理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质量管控需求。本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常见的质量风险因素,围绕监理在目标设定、过程控制、信息集成等方面的核心作用,梳理出三类质量控制关键要点。通过精准识别控制节点、强化监理执行机制与数字化协同管理手段,推动监理工作从传统监督向主动预控转型,为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效能提供可行路径与实务支撑。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监理;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的结构形式多样、功能系统复杂,包括大坝、水闸、输水隧洞、厂房、管道、电站等多类工程单元。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不仅决定着工程交付时的实体可靠性,更关系到长期服役过程中的结构安全与运维成本。监理单位作为工程建设各参与方之间的重要监督与协调机构,在施工质量管理中承担着制定标准、监督执行、评估反馈、协调解决等多重职责。然而当前部分水利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监理控制标准不统一、执行深度不够、信息传递滞后等问题,导致质量控制滞后、通病频发、风险积压,制约了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本文从监理目标设定、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信息集成三个层面展开分析,提炼出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实际特点的质量控制要点,推动监理体系向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能力。

监理目标设定要点分析

(一)分级细化施工质量目标

监理单位应在项目策划期,依据设计文件、施工组织方案及工程风险评估,分解质量目标至各施工阶段与专业分项。针对大体积混凝土、高差施工、机电安装等高风险部位,制定明确的质量指标、验收标准和管控节点。质量目标需量化到混凝土孔隙率、支护沉降指标、设备对中偏差等具体参数,并将目标融入监理检查表和工序卡片,确保目标可检查、可追踪。进一步而言,目标制定还应依据以往类似工程的缺陷数据,融合案例经验,防止通病反复出现。目标层级应覆盖工艺控制、原材验收、安装精度等维度,体现差异化管理原则。

建立风险预控与工序策划机制

工程开工前,监理应组织实施风险研判会,识别施工阶段潜在质量隐患,如温控裂缝、渗漏风险及基坑变形可能,并制定针对性预控措施。需编制包含施工顺序、质量重点、监理旁站要求与应急预案的工序策划书,推广至作业班组。通过“工序策划+风险清单+岗位交底”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将风险管控前移,减少隐患积累与事后整改成本。策划还应包含质量检查节点、技术资料提交节点及责任落实情况,并与工期计划同步动态更新,以适应现场变化条件。针对重大风险点,监理还应联合第三方开展专项审查,确保控制方案可操作、工艺路径合理。

二、关键环节全过程监督要点

(一)旁站监理与样板先行

对混凝土浇筑、止水帷幕、深基坑支护、机电安装等关键工序,监理需实施全程旁站,严格审核配合比报告、施工温度记录及框架支撑计算书,并保留完整旁站记录。通过样板先行,在首件或样板段完成后,组织多方验收并固定标准,形成可复制的质量样板,确保后续作业严守质量基准。同时,样板区应在开工前设定展示区域,纳入项目评估与班组教育培训内容,使施工过程始终对标高标准质量基准,减少人为随意偏差的可能。

(二)多专业衔接与接口验收

水利水电施工中土建、安装、调试跨专业交叉频繁。监理应牵头建立多专业联合验收制度,每一分项工程完成后,组织土建、安装、监测、设计及使用单位代表共同验收,确认接口节点尺寸、密封、防护及支架布局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避免由于信息孤岛造成的质量错位与返工。接口管理还应记录在案,涉及螺栓位置、法兰对接精度、防腐处理等细节部位需留有影像资料和测量数据备查。接口验收表单应逐项签署,确保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作业小组与负责人。

(三)动态抽查与隐患排查

监理应结合施工进度,制定质量抽查计划,穿插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抽查。重点抽查施工缝留设、模板支撑、预埋件位置等易被忽视环节,并将抽查结果通过动态数据库管理,建立质量隐患清单,分类汇总高频问题并及时反馈至施工单位,确保隐患能被实时识别、及时处置。对于存在技术争议的问题,监理还应组织专题技术会审,邀请设计方或第三方检测单位介入论证,形成统一整改意见,避免现场执行歧义。

三、信息化协同与闭环管理要点

(一)质量信息集成平台建设

监理单位应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设计、施工、监测、检验等质量数据集中管理,形成结构化、可视化的信息接口。所有旁站记录、验收报告、问题反馈均可在平台上实时录入与共享,保证质量信息透明同步,助力监理人员快速决策。平台应支持按施工单元、工程部位、控制指标等维度自动分类归档,并具备智能检索与导出功能,方便质量复盘与评估。此外,平台还应集成文档审批与电子签名功能,减少资料交接周期,提高工作流转效率。

(二)闭环问题处理与绩效考核

应在信息平台上建立“发现—上报—整改—复查—归档”闭环流程,对所有质量问题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理应定期汇总质量数据与隐患整改效果,纳入监理绩效考核体系,以整改落实率、复查合格率等指标激励监理团队持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平台还应与考核系统联动,将数据结果作为工程评优、信用评价等依据,推动质量控制责任制度化、常态化。对整改滞后问题应设有预警机制,并纳入月度工作总结进行专项通报。

(三)多方协同与远程监管

结合BIM与移动端巡检应用,实现远程监测与协同办公。监理可通过现场视频与传感器数据接入,对重点部位进行远程监督与分析。遇重大技术难题时可线上组织专家会诊,实时指令下发,确保监督不受地域限制,提高监理响应速度与专业深度。远程监管还可在节假日、夜间施工时发挥重要作用,形成全天候、全区域、多维度的质量控制网络。平台同步应支持风险等级分级管理,优先提醒高风险工序与未闭环事项,提升协同响应效率。

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任务繁重且专业要求高,监理工作关键在于前置目标定义、全过程动态监督及高效信息化协同。通过分级细化质量目标、实施关键工序旁站及样板先行、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平台并推进闭环问题处理,可有效应对多专业交叉与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质量挑战。监理单位应持续强化技术能力与数据应用水平,助力施工单位构建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可靠与可持续运营。未来的监理体系还应进一步融入智能监测与AI分析机制,推动从数据响应向风险预测转变,使质量管理更加前瞻、系统与可控。同时,强化制度协同与跨组织数据共享将成为提升监理管理能力与效率的关键突破口。

参考文献

[1]王威.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4,(12):7-10+107.

[2]胡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4,9(11):161-163.

[3]张茜. 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工作要点分析[J].治淮,2023,(0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