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

戈君

邵武市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指出要“注意考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以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为依据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围绕读书的主要环节编制评价量表,制作阅读反思单,引导学生从阅读方法、阅读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进。”[1]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实践,有重要现实意义。它可以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使评价更贴近学生阅读实际情况,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阅读行为,促进其阅读素养全面发展。

一、家校协同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中的重要性

(一)丰富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全面性

传统阅读评价大多把教师当作单一主体,评价视角难免仅局限于课堂场景,很难全面覆盖学生在家庭当中的阅读状态。家校协同将家长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让评价主体从“单向度”,转变为“多维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把握学生阅读方法运用,以及文本理解深度,家长则能够提供家庭阅读环境中,更细腻的行为反馈。这种双重视角的融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评价信息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从显性表现深入到隐性状态。进而构建更加完整的评价图景,使教师对学生阅读表现的判断更贴近真实情况。

(二)关注阅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关键核心是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家校协同为此目标提供持续观察的可能。教师在学校,侧重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带领学生参与深度研讨活动,家长则在家庭场景中,见证学生阅读习惯养成,以及情感态度方面发生的变化。二者协同关注,能够超越对“是否读完”“能否答题”等结果性指标的执念,从而聚焦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步进阶。这种对阅读过程进行的细致捕捉方式,能让阅读评价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校协同进行的评价过程,是深度沟通的一个载体,能够打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壁垒。教师通过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可以向家长传递科学阅读评价理念,帮助家长理解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家长通过向教师反馈自身观察情况,能让教师更清晰把握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差异。这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以消除教育认知方面的隔阂,让教师与家长在对学生阅读状态的判断上,形成共识,进而在阅读指导策略方面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实现教育力量的叠加与增效。

二、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表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评价量表的根基在于科学性,这就要求量表指标设定,要贴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规律,以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指标内涵应清晰明确,避免模糊表述,从而确保家校双方对评价内容理解一致,并减少主观臆断空间。同时,量表设计需要经过前期调研与小范围测试,根据反馈调整不合理指标,让评价工具既能准确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又符合家校协同评价实际操作需求,防止因指标脱离实际,使评价流于形式。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量表覆盖阅读过程多个维度和层面,以此打破单一技能评价存在的局限。在内容方面,兼顾认知与非认知两种因素,既包含对文本理解和阅读策略等智力因素进行评价的考量,也纳入阅读习惯、情感态度与合作交流等非智力因素考量。在评价场景上,需要同时关注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场域的阅读表现,把课堂阅读参与度和家庭自主阅读行为,纳入统一评价体系。此外还应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确保评价能够全面捕捉每个学生阅读过程,展现其独特的成长轨迹。

(三)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着重强调评价量需要适应阅读过程变化的灵活性,而非那种一成不变的固定模板。量表要能够追踪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依据阅读进程的推进,调整评价重点,量表需要预留出修订的空间,可按照家校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优化指标,比如删除操作性差的项目、补充新的观察维度。从而让评价始终和学生的阅读实际相匹配,切实发挥过程性评价对阅读行为的引导与修正作用。

(四)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作为家校协同视角的核心体现,要求量表设计时,充分考虑家校双方评价优势和操作可行性。在指标设置方面,要区分家校双方不同的评价侧重点,教师主导的指标应侧重于专业性较强的阅读技能与思维发展,家长参与的指标则聚焦家庭阅读场景的行为表现与情感互动,以此形成互补的评价链条。量表需包含明确的信息交互机制,以此确保家校评价数据能够高效融合,避免因评价标准不一致或信息断层而导致协同失效。

三、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应用

(一)搭建多元评价主体架构,明晰家校评价职责与交互路径

在整本书阅读评价工作当中,单一主体容易导致评价片面。搭建多元评价主体架构,能促使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可以全方位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状态。教师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与课堂观察主导阅读技巧、文本理解等专业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日常阅读习惯和态度有着直接的观察和了解,家庭视角的评价能够有力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端正的阅读态度,能够更好地调派家庭学习资源,实现“评价即学习”的价值追求。[2]

以《昆虫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课堂评价表,着重记录学生在“昆虫特征研讨会”上发言的逻辑性,如能否结合文本,描述螳螂捕食特点,以及阅读笔记中,科学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家长要借助“家庭阅读手账”,记录孩子每日自主翻开书本的时间,比如,是否固定在晚饭后 30 分钟,以及主动询问“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等问题的次数,睡前是否愿意给家人讲“蜜蜂筑巢”的故事。每周五晚,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群发布课堂评价要点,家长拍照上传手账内容。针对“课堂分析到位但家庭提问少”的学生,双方共同约定在周末,开展“厨房昆虫观察”活动,即家长带孩子观察菜叶上的蚜虫,教师提供观察记录表、以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提问欲,促进家校评价形成闭环。

(二)创设分层评价内容体系,兼顾阅读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会随着年龄增长以及阅读量增加,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3]创设分层评价内容体系,需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量学生阅读技巧、知识掌握等认知层面的发展情况,又要关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专注度等情感体验方面的变化。让评价能够贴合学生阅读成长的规律,从而全面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一年级“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读读童谣和儿歌)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笑脸贴纸”,记录学生跟读《拔萝卜》时的投入度。比如,是否边唱边做动作,以及能否指着插图说出“老爷爷、老奶奶”等角色。家长在“阅读成长卡”上,勾选孩子在家的阅读表现,如晨起后是否主动翻开书,以及读《小老鼠上灯台》时是否露出开心表情。高年级针对《鲁滨逊漂流记》,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在“荒岛生存策略”辩论中,能否引用原文支撑观点,例如“鲁滨逊种麦子体现了他的计划性”,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在家庭中,表达“鲁滨逊能吃苦,我也要坚持练钢琴”,或者主动分享“星期五和鲁滨逊的友谊”。教师根据家长反馈的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提升与改进,以此形成分层评价的连贯性。

(三)研发可视化评价工具,降低家校评价操作难度并保障数据效度

复杂的评价工具容易让家校双方在评价时不敢轻易尝试,影响评价工作的实施。研发可视化的评价工具,运用图表和量表等直观形式,呈现评价指标与结果,能够降低操作的门槛,让家校双方能够轻松理解并加以运用。同时,还需要规范评价工具的使用流程,明确数据记录的具体标准,确保所收集的数据真实且有效,为精准评价学生阅读过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以《中国神话传说》阅读评价为例,教师可以设计“阅读成长星级表”。表格的横向设置为阅读阶段,包含初期、中期和后期,纵向设置成评价维度,如故事复述完整性、神话人物理解深度、阅读态度积极度等。每个维度采用星级进行标注,一颗星代表初步达到标准,三颗星则代表优秀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学生的讨论表现,以及阅读报告完成情况,标注星级,家长在家要根据孩子阅读时的专注度,以及主动分享故事的质量,进行打分。为了保障数据的效度,需要提供详细的评价说明,例如“故事复述完整性”,要求能够完整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包含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固定周期,家校双方要把星级数据汇总到线上平台,生成学生阅读成长折线图,以此直观展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趋势。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神话人物理解维度进步缓慢,家校应共同探讨,教师要加强课堂引导,生成具体的改进方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四)建立动态反馈调适机制,借家校数据融合推动评价过程优化

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静态的评价无法满足学生阅读成长需求。建立动态反馈调适机制,借助家校持续收集起来的数据,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阅读方面的问题与进步。依据反馈得到的结果,灵活调整评价指标,以及阅读指导策略,评价能够紧跟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真正发挥出促进阅读的重要作用,实现评价和阅读教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在阅读初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举手方式,统计学生能否说出大闹天宫主要情节,家长在表格详细记录孩子每日具体读了几页书,比如第 1周每天读 2 页,第 2 周是否增加到 4 页。当发现有学生阅读进度较慢时,教师需要调整课堂安排,开展快速阅读闯关活动,并要求家长每晚设定 20 分钟无干扰阅读时间。阅读中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发现学生只说“孙悟空厉害”,缺乏深层分析,教师增设人物优缺点辩论赛,家长引导孩子对比自己和孙悟空性格急躁。阅读后期,根据学生绘制的取经路线图,以及家长反馈孩子说唐僧善恶不分的情况,提高文化理解评价在整体评价中的占比。以此让评价随着阅读的深入实现动态调整。

(五)推动评价结果共育转化,将评价数据化为个性化阅读支持策略

评价结果不能只是单纯当作成绩来呈现,而要转化成促进学生阅读的动力与方法。推动评价结果实现共育转化,依据家校协同收集的评价数据,深入细致分析学生阅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专属的阅读支持策略。以此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让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聚焦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成长。

分析《神笔马良》的评价数据,教师发现 A 类学生能编“马良救小猫”故事但坐不住,B 类学生专注阅读却不喜欢表达。对于 A 类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展“故事接龙”活动,故意停顿让他们接“马良画了什么”来训练专注力,家长在家实行“阅读小标兵”积分制度,让孩子坐满 15 分钟就贴星星。对于 B 类学生,教师则在课堂让他们展示“马良帮穷人”的画作,引导他们思考“马良为什么要帮他们”,家长在孩子睡前玩“你画我讲”游戏,让孩子画“马良画大船”后鼓励描述画面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评价数据成功转化成个性化支持举措,实现因材施教。

总之,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度表的设计与落实,是一次有意义的教育发掘。以多元主体相互协同、分层内容合理布置、可视化工具充分运用、动态机制及时调整,以及评价结果有效转化为途径,筑起家庭与学校在阅读评价区间沟通合作的桥梁。这不仅让评价更显全面与精准,还让教师与家长对学生阅读成长认知更为清晰,凝聚了教育协同力量。伴随实践逐步推进,需进一步改进评价体系,让评价体系进一步契合教育实际,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稳固护航,保障学生在阅读征程中稳步迈进,收获更多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向阳 . 童书共读过程性评价量表的编制 [J]. 新课程研究 ,2024,(28):6-9.

[2] 杨新颖 , 吴欣歆 .“ 整本书阅读” 过程性评价量表的开发与使用 [J]. 福建教育 ,2024,(10):24-28.

[3] 吴贤华 , 周慕华 . 综合性学习过程性评价量规设计与实践——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4,(01):15-17.

基金项目:南平市 2024 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教学评”一体视角下“整本书阅读”过程性评价量表的探究”(课题编号:NJKYKT2024—0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