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熊妍
武夷山市武夷中心小学
引言:班主任要根据低年级儿童年龄小、可塑性大、内心感情丰富、自我约束能力差的特点,坚持耐心教育,注重疏导,情、知、意、行结合,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爱护集体的良好思想品德。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德育教育时机,运用讲故事,树典型、家庭配合教育等方式,把德育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寓教于德、寓教于行,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 有助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从家庭生活刚刚过渡到集体生活,自主意识初步形成,但是规则意识尚未形成,自控意识较弱,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通过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建立规则,带领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规范基本行为,在班主任老师的不断引导和督促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 奠定学生良好品格发展的基础
品格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其接受能力较差,情感的萌芽刚刚开始发育,这是道德意识、人格意识形成的关键期,通过班主任有意识的引导,通过各种德育教育、活动交往,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慢慢学会理解、尊重、宽容、接纳和承担,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品质,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态度、方法,更决定着他们在以后的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策略
1. 借助常规训练强化规则意识
小学低龄儿童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反复,没有是非判断能力、约束力,班主任将常规训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从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入手,从对学生行为规则意识入手,逐渐树立学生的集体意识、班级意识,通过班级规范的确定和强调,日常行为管理和行为反馈,多次强化、多次强调,让学生在脑中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和行为规则,养成守纪律、有礼貌、讲卫生等行为习惯。
例如,在“升旗仪式前排队”的情境中,教师就可以把一般训练设计成“静站、并排、不说话”,并用“红绿卡”即时地评出来。每天安排值日生做好小组记录,每周评出“最规矩小组”“进步之星”。班主任还可以通过“规则训练小视频”“示范训练”加强对学生直观训练,定期召开“常规反思小会”,说说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用可视化管理、自我评价管理逐步让学生实现从“要我这样做”到“我想要这样做”的转变。
2. 借助故事引导感知道德情境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于抽象的道德知识难以理解。故事是开展德育教学的有力载体,它能够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打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产生共鸣,在故事中感受美丑善恶,从而形成正确道德判断。班主任可从节日、课程主题或生活实践素材中,选取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故事进行讲述、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
例如,讲完《小英雄雨来》后,请学生写一写“我的勇敢瞬间”,写一段话或画一幅画描绘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一个故事。同时开展“故事接龙”或“角色换位说”小游戏,请学生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情节或改编结局。让学生聚焦关键道德点,并通过“你是怎么做的?”“对不对?”“有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勇敢?”等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设置“画一张情绪温度计”环节,让学生对事件或自己行为做出评价,加强学生内在认同和情绪认知。
3. 构建家校共育的德育网络
小学低段儿童的家庭教育影响重大,德育活动要做到实效性就必须疏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教育渠道,班主任要通过家校联系方式、微信群、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商榷教育的方法,形成共识,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德育工作的新格局,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域中都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例如,班主任制定“德育月历”“家庭德育任务卡”,每周发布“家庭文明用语打卡”“家务小能手挑战”等话题任务,把要求写在家属卡上并请家长签上姓名,教师将优秀作品和照片张贴在班级墙面上,营造仪式感、成就感。每月一次线上家长会,分享共育经验,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庭中的榜样力量”等主题共育经验分享,针对学情提出建议。通过“任务驱动 + 过程记录 + 定期反馈”的闭环机制,家校德育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结束语:
小学低年段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和起点,学校德育工作既需系统设计,更需要持续的努力。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引路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养成,只有紧扣“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妍 . 以学生为本位,以德育为推动——生本视角下的小学班主任德育思考 [J]. 华夏教师 ,2022,(35):6-8.
[2] 张旭东 . 对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思考 [J].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2021,(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