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的创意运用与实践探索
萨日娜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一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艺术教育呼唤自然的回归
传统幼儿园美术活动往往侧重于纸张、彩笔、橡皮泥等人工材料的运用。虽然这些材料易于操作,但其预设性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对材料原始形态、质感、气味的真实感知与创造性探索。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使幼儿与自然的接触日益减少,对自然材料的陌生感增强。将树枝、落叶、种子、石块、泥土、贝壳、羽毛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引入美术活动,不仅能拓展幼儿的感官体验和艺术表现空间,更能架起一座连接幼儿与自然世界的桥梁,回应了当前教育对生态意识培养和创造力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独特教育价值
1. 激发感官探索与审美感知:自然材料形态万千(圆的卵石、尖的松果、扁的叶片)、纹理各异(光滑的贝壳、粗糙的树皮、毛茸茸的芦花)、色彩丰富(秋叶的红黄、泥土的褐黑、花朵的缤纷)、气味独特(清香的松针、泥土的芬芳)。幼儿在收集、触摸、观察、嗅闻的过程中,感官被充分激活,对形式美(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的敏感性得以自然培养。
2. 点燃无限创意与表现潜能:自然材料的非结构化、低控制性是其最大魅力所在。一片叶子,在幼儿眼中可以是小船、翅膀、小鱼的身体,也可以是拓印的工具;几颗小石子,可以拼出图案,可以堆砌城堡,也可以作为绘画的点缀。这种开放性和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鼓励他们突破常规思维,进行个性化表达。
3. 深化生态认知与情感联结:通过接触自然材料,幼儿直观地认识到这些材料来源于树木、大地、海洋、生物,感知季节更迭(如春的新芽、夏的繁花、秋的落叶、冬的枯枝)和生命循环。这种亲身体验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培养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亲近感,初步萌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4. 促进精细动作与手眼协调:自然材料的运用往往涉及多种操作:捡拾、分类、排列、粘贴、拼搭、拓印、揉捏(如泥土)、缠绕等。这些活动有效锻炼了幼儿手指的灵活性、抓握能力、手部小肌肉群的力量与控制力,以及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书写等精细动作发展奠定基础。
5.蕴含跨领域学习的契机:自然材料美术活动天然具有整合性。数石子(数学)、观察叶脉结构(科学)、讲述关于“森林礼物”的故事(语言)、合作完成大型自然拼贴(社会性),都能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发生,促进幼儿经验的整体建构。
三、自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创意运用策略
1. 材料的收集、分类与准备:
来源广泛化:鼓励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收集。散步时捡拾落叶、松果、小树枝;海边游玩收集贝壳、小石子;公园里寻找掉落的花瓣、种子;厨房里利用晒干的果皮(橙皮、柠檬片)、豆类、米粒等。建立“班级自然材料百宝箱”。
处理安全化:收集的材料需彻底清洗、晾晒消毒,去除泥土、虫卵等。避免选择有毒植物(如夹竹桃叶、毒蘑菇)、易引起过敏或过于尖锐的材料。教师需严格把关。
分类有序化:引导幼儿按材料类型(叶、果、石、木、壳等)、颜色、形状、大小、质感进行分类存放,便于取用,也渗透了数学和逻辑思维。
2. 核心活动形式与创意引导:
拼贴与构成艺术:
自由创意拼贴:提供底板(卡纸、木板、硬纸板)和胶水(白乳胶或胶棒),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平面或半立体拼贴,创作抽象或具象的画面(如用树叶拼贴大树、小鸟;用小石子拼贴小路;用种子装饰裙子)。
主题性拼贴:结合季节(如“秋天的森林”、“春天的花园”)、节日(如“母亲节的鲜花画”)、故事(如“好饿的毛毛虫”食物拼贴)等进行创作。
自然曼陀罗:利用圆形底板,引导幼儿用花瓣、小石子、种子等对称排列,创作具有宁静美感的自然图案。
拓印的艺术:
单色拓印:将树叶、树皮、有纹理的叶片背面朝上,覆盖薄纸,用蜡笔或铅笔侧锋轻轻涂抹,显现出清晰的叶脉和纹理。感受自然造物的精妙。
色彩拓印:在树叶、松果、石块等表面涂上水粉颜料,然后按压在纸上,留下独特的色彩印记和肌理。可叠加、组合,形成丰富的画面。
立体塑造与搭建:
自然物造型:用细树枝、木片、松果、橡子、热熔胶(教师操作)或橡皮泥连接,制作小动物(刺猬、小鸟)、小人、小房子、小船等立体形象。
大型建构与装置:利用粗树枝、木桩、大型树叶、藤蔓等在户外或教室一角进行合作搭建,如“小鸟巢”、“森林小屋”、“自然迷宫”,体验空间建构的乐趣。绘画的辅助与延伸:
自然画笔:用树枝末端绑上布条或羽毛做成“原始画笔”;用带刺的苍耳滚过颜料形成特殊线条;用松针蘸颜料点画。
背景肌理:在绘画前,用树叶、树皮等在画纸上进行拓印或按压,形成自然肌理的背景,再在上面绘画。
点缀装饰:在完成的绘画作品上,用胶水粘贴小花瓣、种子、细沙等进行点缀装饰,增加层次感和趣味性。
四、分年龄段的实施要点与建议
小班 (3-4 岁 ) :
重点在于感知探索。提供大块、安全、特征鲜明的材料(如大树叶、光滑的鹅卵石、大松果)。
活动形式以自由摆弄、简单粘贴、按压拓印为主。如“给大树妈妈穿叶子衣服”(在画好的树干上粘贴树叶)、“石头小路”(在纸条上排列小石子并粘贴)。
教师引导侧重于激发兴趣,鼓励幼儿描述触摸的感觉(“滑滑的”、“毛毛的”、“硬硬的”)、看到的颜色和形状。
中班 (4-5 岁 ) :
可增加材料种类和操作的复杂性,鼓励** 初步的想象与设计。
活动形式可引入 ** 主题拼贴、组合拓印、简单的立体造型(如用橡皮泥连接松果和树枝做刺猬)。
引导幼儿 ** 观察材料的细节 **(如叶脉走向、石头的花纹),尝试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组合,并简单讲述作品内容。
大班 (5-6 岁 ) :
鼓励创造性构思、合作与复杂表达。
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大型合作拼贴 / 装置、有计划的主题创作(如“海底世界”综合材料画)、较复杂的立体构建、综合材料的运用。
引导幼儿自主设计草图、讨论分工合作、深入探索材料的特性和表现力,并能较清晰地表达创作意图和故事。鼓励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和表现手法。
结语:
自然材料,是大自然馈赠给幼儿最生动、最丰富的艺术启蒙教材。它们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远不止于创作一件作品,更是一场融合感官体验、审美发现、科学认知、生态情感与无限创造力的奇妙旅程。当幼儿的小手触摸粗糙的树皮、用斑斓的落叶拼贴梦想、让形态各异的石头讲述故事时,他们不仅在创造艺术,更在建立与自然世界的深刻联结,滋养着对美的感受力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珍视这份自然的馈赠,用心挖掘其蕴含的教育宝藏,为幼儿的艺术世界铺就一条充满生机、野趣与无限可能的自然之路,让创造力在自然材料的怀抱中生根、发芽、绽放。
参考文献:
1. 王毓珣 . 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着重参考其中关于材料探索与环境创设章节)
2. 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参照艺术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