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蒲郁明

自贡市蜀光中学 643000

一、情境创设:构建历史认知的时空框架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时空观念为基石,要求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逻辑。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将抽象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感知体验。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时,可引导学生绘制“秦朝疆域图”,标注长城、灵渠等关键地理坐标,结合动态地图展示六国疆域的消长过程。这种可视化操作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间认知,更能通过对比战国分裂与秦朝统一的疆域变化,直观感受“大一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

情境创设需注重历史真实性与教学趣味性的平衡。在《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中,可设计“假如我是遣唐使”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模拟日本留学生、僧侣、商人等不同身份,通过撰写“留学申请书”“文化交流日志”等形式,体验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的多元路径。这种沉浸式学习既能还原历史场景,又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避免将历史简化为单一的事件罗列。

二、问题驱动:培育历史解释的思辨能力

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基于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与客观评判。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序列:

基础层:从《临时约法》条文分析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政治诉求差异;

深化层:对比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方式,探讨“革命”与“改良”的实践路径选择;

拓展层:结合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历史结局,反思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必然性。

此类问题设计遵循“史料实证—逻辑推理—价值判断”的认知规律,避免将历史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在《五四运动》教学中,可引入《每周评论》《晨报》等原始报刊,要求学生分析不同群体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解读差异。通过对比学生党员、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学生能够理解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同时认识到历史解释的主观性与时代性特征。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历史认知的思维边界

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存在天然的逻辑关联,跨学科融合能突破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在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中,可结合物理学科知识分析内燃机原理,通过化学实验演示石油提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影响。这种跨学科视角不仅能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美术与历史的融合具有独特价值。在《宋代科技与文化》单元,可引导学生赏析《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结构、广告招牌、外卖服务等细节,结合《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构建“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图谱。这种图文互证的方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又能使其体会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四、史料实证:夯实历史研究的科学根基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方法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获取—辨析—运用”史料的全链条技能。在部编版教材中,每课均设置“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等栏目,为史料教学提供丰富素材。例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引用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的言论,教师可补充《马关条约》签订现场照片、日本《时事新报》社论等多元史料,组织学生开展“史料可信度评估”活动。通过对比中方自述与日方报道的立场差异,学生能够理解“孤证不立”的史料运用原则,培养批判性思维。

地方史资源的开发能增强史料教学的贴近性。在《抗日战争》主题教学中,可引入本地抗战纪念馆的口述史料、老照片等,结合教材中“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宏观叙事,构建“国家—地方—个人”的多维认知框架。这种“以小见大”的史料运用方式,既能避免历史学习的抽象化,又能通过具体案例阐释“全民族抗战”的深刻内涵。

五、家国情怀:塑造历史教育的价值灵魂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终极指向,需通过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内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中,可播放开国大典原始影像资料,结合教材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论述,引导学生撰写“给 1949 年祖国的一封信”。这种代际对话的写作活动,能将历史事件与个体情感相联结,使学生在理解“新中国成立意义”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历史使命感。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可设计“如果我是沈括 / 郭守敬”主题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教材中《授时历》《梦溪笔谈》等成就,阐述古代科学家“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通过角色代入,学生既能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又能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升华。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教学,需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构建“情境—问题—跨学科—史料—价值”五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需以部编版教材为依托,通过情境创设建立时空认知,借助问题驱动培养思辨能力,运用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边界,强化史料实证夯实研究根基,最终实现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更能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钟勇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路径的探索 [J]. 学周刊 ,2025,(14):113-115.

张珊丽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J]. 人生与伴侣 ,2025,(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