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教学策略探究
王晓
山东省新泰第一中学 271200
引言
思想政治课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判断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使命。在当前“双减”政策和新高考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更强调思维能力、价值引领与综合素养的融合提升,初高中的教学体系也逐步向深度融合过渡。然就现实而言,县域中学在课程衔接中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初中阶段课程偏重基础知识灌输,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另一方面,高中阶段则强调理论逻辑与综合分析能力,两者在教学目标、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上的落差,导致学生过渡期适应性不足。教师之间缺乏协同、教材体系转换不畅、学生学习习惯与认知水平脱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本文旨在以县域中学为观察样本,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系统探讨高初中思想政治课衔接教学的现实挑战与优化策略,以构建科学、系统、适宜的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县域思想政治课衔接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县域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教学衔接方面表现出多个层面的脱节现象。首先,教学内容割裂现象较严重。初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程偏重生活化、规范化教学,内容多以行为规范、基本法律知识和社会常识为主,教学目标是“知行合一”的品德启蒙。而高中阶段则以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制度等抽象理论为核心,强调逻辑推理、观点表达和时政整合能力。由于两者之间缺乏系统性过渡,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出现学习兴趣减弱、理解难度加大等问题。其次,教学方法与课堂模式衔接不畅。初中课堂强调直观教学和活动式体验,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但高中教学转向重分析、重写作,课堂互动骤减,教师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难以快速转变。此外,师资队伍之间交流匮乏,初高中的教师常常各自为阵,缺少对课程统筹规划与衔接研究,影响了教学一致性。
以某县一中为例,该校在调研中发现,从初中部升入高中的学生,在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哲学与政治经济模块普遍存在适应困难,尤其是在抽象概念如“社会存在与意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内容学习中出现理解偏差,部分学生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转变并未顺利完成,凸显了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思维引导与能力训练之间存在明显断层。
二、初高中课程体系差异对教学衔接的影响
从教材内容层面看,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知识深度和理论逻辑上存在显著层级差异。初中教材更多采用贴近生活的叙述方式,用案例、故事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与法律意识,强调日常行为规范与公民责任意识的培养;而高中教材则需要学生在宏观层面理解政治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和哲学原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政治思维与理论架构。教材体例的差异也加剧了教学风格的转变,例如初中课本图文并茂,辅助理解性强,便于激发学生兴趣,而高中教材则内容密集、逻辑性强,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与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课程评价方式的差异也直接影响衔接效果。初中阶段以课堂参与与单元测评为主,评价标准较宽松,注重过程性与基础掌握;而高中则更强调阶段测试、主观题分析和高考导向下的思维训练,更注重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综合运用能力,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条理、概括归纳以及思辨深度提出了质的跃迁要求。如果衔接机制缺失,学生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从生活视角到理论视角、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学习转变,进而产生认知落差与心理压力,影响后续学习信心与持续学习动力。
三、提升县域思想政治课衔接效果的关键策略
要打破初高中思想政治课之间的壁垒,必须从教学设计、师资协同与学生适应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构建。首先,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设计,明确课程理念与教学内容的延续性,制定阶段性能力目标。例如初中阶段可加强逻辑表达训练,为高中哲学类知识打下基础;高中阶段可通过“生活案例导入”法承接初中所学内容,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其次,加强初高中教师间的教研协作,建立跨学段备课制度,开展联合教研、互听互评等教学活动,使教师对上下学段的课程结构与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整体把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的有机统一。
教师培训也需强化分层内容设计能力和学段融合意识,引导教师摆脱“各自为政”的惯性思维,从系统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例如,教师在教授“价值选择”时,可借助学生初中阶段在道德行为与价值判断方面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其从感性认知逐步升华为理论认同。通过课程资源统筹与教学模式创新,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间的桥梁,提高其综合素养与迁移能力。
四、激发学生适应能力与学习兴趣的教学实践路径
学生的认知适应与学习动机是课程衔接是否成功的关键变量。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在内容设置上保持生活性与理论性的融合,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过渡。例如在讲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可设计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案例——如面对“是否举报校园欺凌”的道德困境,要求学生站在不同价值立场进行分析和表达,再逐步引入哲学概念进行抽象提炼。通过现实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降低学习门槛,增强其对抽象知识的接受度,同时也促进其价值观的内化和自主建构。
课堂形式上也可采取“翻转课堂 + 任务驱动”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如教师可预先布置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中围绕“公平与正义”“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等展开辩论与反思,不仅锻炼了其思维能力,也实现了从初中“接受式”向高中“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此外,应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学习评价机制,将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参与度与反思能力等方面纳入综合考核范畴,真正实现评价促进学习、反馈调节教学的目的,提升教学互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五、结论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衔接不仅关乎教学本身的连续性,更影响学生的价值认同建构与综合素养提升。当前县域中学面临诸如课程脱节、方法割裂、学生适应性弱等实际问题,若不及时调整,易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与学生发展受限。通过课程理念统筹、教学方式融合、师资协同建设与学生支持机制完善等多维措施,可以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衔接体系。唯有从整体视角出发推进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在育人功能上的纵深发展,推动县域教育质量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 张玲 , 王锦飞 .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爱国主义教学衔接对策 [J]. 新课程研究 ,2025,(13):1-3.
[2] 程翠静 .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48/d.cnki.ggzsu.2024.000136.
[3] 黄楠 .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自信教育内容教学衔接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 ,2023.DOI:10.27464/d.cnki.gzsfu.2023.0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