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借直观操作 助概念教学

作者

潘学波

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浙江 慈溪 315311

[ 摘要] 本文笔者以《认识直角》为例,借直观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角,积累角的活动经验,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

[ 关键词] 直观操作 概念

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式,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概念的形成具有一定难度,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观操作有助于积累经验,是概念形成的基石。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为例,借直观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角,积累角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 教学片段一] 两条射线手牵手师: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你们创造的角吧!(展示学生课前创作)

师:今天,依依和丫丫跑到了我们的三角尺上,你们找到它们了吗?谁来指一指。(生指角)

师:像这样的角,就叫直角。(板书:直角)

本课前,笔者将绘本《两条射线手牵手》进行了改编,跟着射线依依和丫丫认识了角,并且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了解到角有大小。以此为契机,把课堂延展出去,创作角的绘本画,让数学知识变成美妙的艺术,使角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本节课从孩子的原创绘本画引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激活他们头脑中“角”的表象,为新课做好必要的孕伏和准备。

[ 教学片段二] 三角尺巧辨直角活动一:找一找,初识特征

师:(课件)这是一个(直角),如果把它旋转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开口方向变化了)

师:如果继续旋转呢?闭上眼睛想一想,会怎么变?

生:开口朝下。

师:一起看(课件演示),想一想,继续旋转,又会怎么变?

课件出示孩子们想的不同方向的直角。

师:虽然这些角的摆放位置不同,但它们都是直角师:你能找到你手中三角尺上的直角吗?指给你的同桌师:在我们教室里,很多物体的面上也藏着直角呢,你能找出来吗?

对于学生来讲,直角并不陌生。在教学中,我借助三角尺这个最佳工具,帮助孩子们来辨认不同方向、不同物体面上的直角,从而将直角抽象出来,为认识本质特征——“所有的直角大小相等”奠定基础。

活动二:比一比,揭示特征师:这两把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生:一样大/ 不一样大。

师:怎么比呢?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

师:另一条边也重合了,就说明——(两个直角一样大)

师:你手中的直角,和同桌的、老师三的、教室里找到的直角,比一比。(师巡视指导:顶点对齐,边重合。)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

动手叠一叠,比一比后,发现老师手上三角尺直角的大小是一样的。那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呢?运用重叠法,孩子们自己动手验证。在这里,孩子们踏踏实实地经历了一次“实验——猜想——验证”的过程,直角也在学生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教学片段三] 多种材料创造直角

师:认识了直角这个新朋友,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呢?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以下材料可供选择。

材料:两块七巧板 活动角 钉板(橡皮筋) 不规则纸片

师:想一想,可以怎么做?动手做一做。如果遇到不会的,可以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1 :我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两个直角。

师:能指一指直角在哪儿吗?怎么验证?还有其他拼法吗?

生2 :我用活动角拼出了一个直角。

师:怎么证明你的角是直角?

生2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验证。

生3 :我用纸折出了直角。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折的吗生3 :先对折,折出一条直直的线,再沿着这条线对折一次。

师:这样折出的是直角吗?怎么验证呢?谁也能像这样边说边折呢?折好了可别忘了用三角尺验证哦!

生4 :我用钉板摆了一个直角。

创造直角的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在这里,笔者准备了四种材料。活动角是上一节课角的初步认识的延伸,在这里使用是为了强调三角尺验证这一知识点。那么七巧板呢,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学习玩伴。笔者随机提供任意两块,所以拼法也不一定。在汇报中,孩子不仅把拼出的角给指出来了,还把那个外面的直角也指出来了,这就是课堂带给我们的惊喜!而在不规则纸的运用中,有一些孩子先折出一条直直的边,第二次没有用对折的方法。这时笔者引导他们尝试用验证直角的方法,把折痕微调过来,最后呈现出两次对折的效果。把钉板的汇报放在最后,将课堂作业本钉板补直角的这题融合进来。这里 90 和45°摆直角都比较简单。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况呢?就比如像上面这种,孩子在尝试摆第二根橡皮筋的时候,会出现比直角大,或者比直角小的摆法,这不仅再次强调了三角尺验证的方法,而且承上启下,为后面的课判断锐角和钝角做了铺垫,让这节课有了延伸点。综上汇报,孩子们在亲历创造直角的过程中,不仅累积了操作经验,而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时刻用到了三角尺验证直角的方法。而这恰恰是画角的关键步骤。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本课中,孩子们经历了画角、找直角、创造直角的多种活动。这些操作活动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知识不是静态的,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实践、感受、反思,借直观操作,把握概念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更为清晰的空间观念!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册数学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