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发展引领初中数学架构高质量课堂的有效方法
刘新故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641100
一、以数学抽象为基点,深化概念理解与知识建构
数学抽象是核心素养的基础维度,要求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本质,形成概念化认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通过情境创设与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迁。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生活实例,如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汽车行驶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观察变量间的依赖关系,逐步抽象出函数的定义。这一过程不仅需呈现具体案例,更要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等核心特征,使学生理解函数本质并非具体数值的计算,而是变量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数学抽象的深化需与知识建构紧密结合。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可借助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展示图形变换过程,如将三角形通过平移、旋转、缩放生成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变换中不变的性质(如角度、边长比例),从而抽象出相似图形的定义与判定条件。这种可视化工具的应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模型,帮助学生建立“具体—表象—抽象”的认知链条,提升抽象思维水平。
二、以逻辑推理为核心,培养严谨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逻辑推理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体现为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合乎逻辑的推导得出结论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贯穿于知识讲解与习题训练的全过程。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已知两边及夹角相等,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推理任务,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逐步推导“边角边(SAS)判定定理”。这一过程中,学生需明确每一步推理的依据(如公理、定理或已知条件),并通过反向验证(如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导矛盾)强化推理的严谨性。
逻辑推理的训练需注重方法的多样性。除演绎推理外,教师可引入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拓宽学生思维路径。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三角形内角和(180°)出发,通过分割四边形、五边形为三角形,归纳出 n 边形内角和公式。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公式推导方法,更培养其观察、分析与归纳能力。此外,类比推理的应用(如将实数运算类比到多项式运算)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形成跨章节的知识网络。
三、以数学建模为桥梁,强化知识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纽带,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依托生活化情境与开放性任务。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手机流量套餐选择”问题:某运营商提供两种套餐,A 套餐月租固定费用,包含一定流量,超出部分按单价计费;B 套餐无月租,流量按单价计费。学生需根据自身流量使用情况,建立费用与流量的函数关系,并通过比较函数图像选择最优套餐。这一过程涉及数据收集、模型构建、方程求解与结果分析,全面锻炼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的实践需注重跨学科融合。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师可联合生物学科设计“种子发芽率实验”:学生随机选取种子,记录发芽数量,计算发芽率,并通过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稳定性。这一任务不仅涉及概率计算与统计推断,更需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中的随机性原则与样本代表性,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跨学科任务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工具的普适性,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信心。
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优化教学流程与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初中数学高质量课堂提供技术保障。动态几何软件、数学实验平台与在线学习系统的应用,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可视化、交互化与个性化。例如,在“二次函数图像”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GeoGebra 展示参数 a、b、c 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学生拖动滑块改变参数值,观察图像开口方向、对称轴位置与顶点坐标的变化,直观理解参数与函数性质的关系。这种动态演示替代了传统的静态板书,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率。
在线学习系统的应用可实现教学反馈的即时化。例如,教师通过智能题库布置分层作业,系统自动批改并生成学情报告,标注学生知识薄弱点(如几何证明中的辅助线添加困难)。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共性问题开展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此外,在线讨论区与虚拟课堂的支持,使学生可随时提问、分享解题思路,形成“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巩固”的闭环学习模式。
五、以评价体系为保障,促进全面发展与持续改进
高质量课堂的构建需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支撑。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唯分数论”的局限,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例如,在“几何证明”的评价中,教师不仅需检查结论的正确性,更要分析学生推理链条的完整性(如是否遗漏条件、是否逻辑跳跃)、辅助线添加的合理性(如是否基于已有定理或图形特征)以及表述的规范性(如是否使用数学符号、是否层次清晰)。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精准定位学生思维障碍,提供针对性指导。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增强评价的客观性。除教师评价外,可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需填写反思表,评价自身在任务分工、讨论参与与成果展示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方向;小组间互评则聚焦合作效率、问题解决策略与创新点。这种多元评价机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自我管理能力。
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动力,提升教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教师是高质量课堂的关键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更新教学理念,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例如,在“圆”的教学设计中,传统教学可能侧重圆的定义、性质与公式的记忆,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则需引导学生通过折叠、测量、画图等操作,自主发现圆的对称性、半径相等性质,并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车轮为何为圆形)。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课程设计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需依托持续学习与协作教研。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核心素养培训、观摩优质课例、开展教学研讨,分享成功经验与改进策略。例如,在“数学实验”专题教研中,教师可共同设计“测量旗杆高度”实验: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通过测量影子长度与自身身高计算旗杆高度。这一任务涉及数学建模、测量工具使用与误差分析,教师需协作解决实验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如如何减少测量误差),优化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 罗逸晖 . 逆向架构理解——初中数学问题设计研究 [J]. 中学数学杂志 ,2023,(06):30-33.
[2] 江 国 滨 . 初 中 数 学 深 度 学 习 的 整 体 架 构 分 析 [J]. 读 写算 ,2021,(1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