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度融合:社团活动如何赋能园本课程的创新实践

作者

李小凤

厦门市翔安区海丝幼儿园 361101

引言

传统课程模式中预设性与统一性的局限,使得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与课程实施张力逐渐显现,部分幼儿园面临着课程内容静态化、实施路径单一化的发展瓶颈 [1]。在此背景下,兼具自主性、生成性与实践性的社团活动,为破解园本课程建设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幼儿主动参与的社会化学习场域,社团活动不仅承载着兴趣导向的深度学习可能,还蕴含着打破固有课程边界的创新动能,这种教育形态与园本课程的深度互嵌,正在重构幼儿园课程生态的内在逻辑。

一、精准设计活动,紧密契合课程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构建“目标嵌入式”活动架构实现社团活动与园本课程的精准对接[2]。教师需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例如在“传统文化”主题中,设计“民俗工艺社”时可将“文化认知”目标转化为扎染技法学习、纹样符号解码、材料创新应用等具体模块。这种三级转化路径(课程目标—活动主题—实践载体)需兼顾年龄差异:小班侧重感官体验式活动如黏土塑形,中班引入问题链设计如“怎样让纸桥更稳固”,大班则采用跨领域项目如“社区地图绘制”,使课程目标通过螺旋上升的任务梯度自然渗透。同时建立“双轨观察机制”,既跟踪预设目标的达成轨迹,又记录幼儿在活动中衍生的新兴趣,例如建构区自主开展的立体拼搭实验可转化为数学领域的空间认知课程资源。

幼儿园需构建“动态调适系统”保障活动与课程的实时适配。教师可依托“材料漂流站”实现资源流动共享,如将科学区的测量工具引入“气象观测社”,同步支持数学领域的量值比较课程模块。在活动实施中采用“即时捕捉—系统转化”策略,当幼儿在戏剧社团即兴创编故事时,教师通过关键事件记录提炼叙事要素,将其系统开发为语言表达训练单元。此外,创设“弹性教研共同体”至关重要,通过跨年级教师协作研讨,将各社团生成的典型活动案例转化为课程资源库,例如将美工社的废旧材料创意作品纳入艺术表现评价指标,形成课程实施与活动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设计逻辑使社团活动既成为课程落地的实践场域,又作为课程优化的数据来源,实现教育目标与儿童经验的无缝衔接。

二、深度挖掘资源,高效助力教学

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需建立“多维资源网络系统”,通过结构化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与教学目标的精准匹配。教师可构建“三位一体”资源采集模型:横向联动社区公共场馆建立实践基地,如将科技馆的力学装置转化为科学探索课程模块;纵向深挖家长职业资源形成特色课程包,如邀请医护人员设计健康认知互动游戏;立体化运用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动态课程,如依据季节更迭设置“落叶创想社”“昆虫观察站”等主题项目。幼儿园应建立“资源转化中枢”,对采集的原始素材进行教育化处理,例如将传统扎染工艺分解为色彩认知、纹样规律、材料实验等教学单元。同时构建“资源活性评估机制”,通过教师协作教研对资源库进行动态更新,剔除低互动性素材,优化如“废旧材料创意站”中纸箱建构类资源的课程适配度。

教师需运用“资源课程化实施策略”,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教学载体。在“传统节日”主题中,幼儿园可创设“文化浸润式”环境,将社区采风获取的舞龙道具、节气食俗等实物资源,转化为角色扮演区的情景教具,使幼儿在“节日体验馆”中通过操作腊肉腌制模具、元宵灯谜转盘等具象化资源理解文化内涵。针对科学类资源,教师可采用“问题链驱动法”,如在“风力发电站”项目中将公园观测的风向标数据,设计为“怎样让风车转得更快”的探究任务,引导幼儿通过调整叶片角度、材料质地等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幼儿园还需建立“资源效能追踪系统”,通过可视化档案记录每个资源点的使用频次、幼儿互动深度等数据,例如对“草药工坊”中薄荷种植活动的参与度分析,可优化后续资源开发方向。这种资源开发模式使教学实施既保持生活化特质,又具备课程设计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三、着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素养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需构建“能力发展支持系统”,通过结构化观察与动态评估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形成 [3]。教师可依托社团活动的混龄互动场景,设计“阶梯式能力发展模型”,如在“科学探索社”中,小班侧重感官操作能力培养,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感知物理特性;中班强化分类归纳能力,引导幼儿对实验材料进行属性归类;大班则发展假设验证能力,支持幼儿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幼儿园应建立“多元能力评估机制”,采用“过程性成长档案”记录幼儿在项目式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如“建构社”中幼儿的空间推理能力发展轨迹,可通过三维作品分析、合作对话记录等方式可视化呈现,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同时,教师需运用“嵌入式指导策略”,在幼儿自主探究时适时介入,通过开放性提问激活高阶思维,如在“戏剧创编社”中引导幼儿分析角色动机,培养共情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幼儿园应建立“教师素养迭代机制”,通过“三维协同发展路径”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首先构建“分层研训体系”,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定制研修内容:新手教师侧重活动观察与基础指导技术,成熟教师聚焦课程生成与反思性实践,骨干教师则开展行动研究以提炼教育智慧。其次创设“经验共享平台”,定期组织跨社团的案例剖析会,将“自然探究社”中生成的生态教育方案转化为全园课程资源,促进教育策略的迁移应用。此外,实施“微格教学诊断”,通过视频回放技术解析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指导行为,如对“创意美工社”材料投放时机的把握,可结合幼儿作品复杂度进行教学决策优化。幼儿园还需建立“专业发展激励闭环”,将教师在社团课程创新中的贡献纳入评价体系,如对“传统工艺社”文化传承项目的原创教学设计给予专项支持,形成“实践—反思—创新”的良性循环。

结语

综上所述,社团活动与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重构了学前教育生态,通过目标嵌入式设计、资源多维开发及能力导向的评估体系,形成了动态生长的课程实施范式。该实践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预设性与生成性的二元对立,使幼儿在混龄协作与项目探究中实现经验统整,教师则在课程创生与观察反思中完成专业迭代。研究证实,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动态调适机制,既能保障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又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潜能,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迁移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宋青 . 人本化理念下的园本课程制度创新——以小社团艺术活动课程管理为例 [J]. 早期教育 ,2021,(22):38-40.

[2] 李岩 . 打造精品社团活动提升幼儿核心素养 [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38):239.

[3] 公桂兰 , 张晶 .“小社团”园本课程活动的探索实践 [J]. 山东教育 ,2019,(Z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