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的策略研究
吕佳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引言:“双碳”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简称,其中碳达峰指某一时点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长并达峰值后逐步回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拐点,碳中和指国家、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相应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以达相对零排放。
一、结合教材内容,融入“双碳”知识
高中地理教材涵盖众多“双碳”目标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地理知识点阐释“双碳”目标背景、意义与实现途径,助力学生理解地理学科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其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教学中,教师以钢铁产业为实例向学生阐述钢铁生产过程中煤炭燃烧、铁矿石冶炼等高碳排放环节,并探讨通过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优化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举措降低钢铁产业碳排放的方法;同时分析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思考产业结构调整对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使其理解合理工业布局与产业升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开展案例教学,分析“双碳”实践
案例教学法把抽象的“双碳”目标知识转化为具体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真实案例,可深入理解“双碳”目标在不同地区和领域的实践状况,培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效性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剖析案例中的碳排放源、碳减排举措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双碳”目标的实现需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属于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我国某生态城市的建设”为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城市达成“双碳”目标的具体实践:该城市在能源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交通领域通过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建筑方面采用节能建材、增强建筑物隔热保温性能来降低建筑能耗。然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措施对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以及实施过程中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经由这样的案例分析,学生能更直观认识“双碳”目标实践路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三、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双碳”体验
实践活动是学生亲身体验“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模拟实验等“双碳”实践活动,学生得以感知碳排放与碳减排实际情况,深化对“双碳”目标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发现并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碳足迹调查”实践活动,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碳足迹概念与计算方法,然后将其分组对校园能源消耗(电力、燃气、煤炭等)、交通工具使用(校车、私家车等)、纸张使用、食物消费等展开调查统计,经计算得出校园碳足迹总量并分析各项碳排放占比;最后让学生依据调查结果提出推广节能灯具、减少纸张浪费、鼓励绿色出行等碳减排建议。通过此次实践,学生既了解校园碳排放状况,又掌握通过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的方法,增强了环保意识与责任感。
四、引导跨学科学习,拓展“双碳”视野
“双碳”目标关联化学、物理、生物、经济、政治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与技术,基于此,教师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方法,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或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技巧,提升综合素质。
学习“森林与碳循环”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从地理剖析森林调节气候与吸收二氧化碳作用、从生物探讨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碳循环关系、从化学了解二氧化碳大气化学变化及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随后让学生围绕“森林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主题进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生借助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分析等途径,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究森林与“双碳”目标联系,提出保护森林和增加森林碳汇建议。这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双碳”目标,提升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结合教材融入“双碳”知识、开展案例教学分析实践、组织活动增强体验、引导跨学科学习拓展视野等策略,学生学习地理时能深刻认识“双碳”目标重要性与紧迫性,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随着“双碳”目标研究深入和实践经验积累,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双碳”目标的策略将持续丰富完善,为培育具有环保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筑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尹进忠 .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的路径探索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4,(11):91-93.
[2] 魏燕平 .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探究——以“水循环”教学为例 [J]. 高考 ,2024,(17):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