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媒介写作实践与小学生多元表达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黄越珍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

引言: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跨媒介写作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的教育教学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跨媒介写作能够将图文并茂以及视频和音频结合的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的小学写作教学,跨媒介写作实践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使用这项技术则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跨媒介写作实践对小学生多元表达能力的影响

1.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数字媒介的运用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创作形式,学生能够更加精准地捕捉事物特征,运用丰富的词汇进行细节描写。这种多模态的表达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促进了其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使语言表达更具画面感和立体感。在跨媒介写作实践中,学生逐渐掌握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相互补充,构建更加完整、生动的表达效果。

2. 强化逻辑与情感表达

数字媒介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新的训练路径。音频创作要求学生先进行文本构思,再通过声音要素传递情感,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语言的内在逻辑和情感维度。在媒介转换的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以适应不同媒介的特点,这种转换训练有效提升了其语言组织的系统性和情感表达的准确性,使写作表达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3. 培养创新表达能力

数字媒介的多样性为学生创新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对不同媒介形式,学生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表达策略,这种多元化的创作体验打破了传统写作的思维定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跨媒介实践中,学生学会根据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媒介组合,这种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高阶的表达能力训练,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个性化表达风格。

二、跨媒介写作实践与小学生多元表达能力提升的策略

1. 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

跨媒介写作需要构建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写作要求,建立主题明确的素材库,整合课文相关的图文、音视频资源。在资源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多模态素材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通过系统的观察、分析与仿写训练,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以课文《荷花》为例,可开展为期一周的多元表达训练:第一天进行视觉表达训练,学生拍摄荷花的特写、远景等不同角度的照片(20-25 张),并撰写简单的图片说明(每张 50 字);第二天开展文学表达深度训练,模仿课文第 3自然段的描写手法,完成 " 雨中荷花 " 的 300 字动态描写;第三天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以 " 我是小荷花 " 为题录制 2 分钟的口语解说,要求运用拟人手法;第四天开展综合表达创作,选择最满意的 3 张照片,配以 150 字的诗意说明和30 秒的背景音乐,制作成多媒体作品。通过这样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表达、文学创作、口语解说等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升。

2. 开展写作导向的跨媒介活动

跨媒介活动设计要紧密围绕统编版教材的写作训练要点。教师可以课文为蓝本,设计系列化的媒介创作任务,要求每个任务都必须包含相应的文字训练环节。通过不同媒介形式的表现要求,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以《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设计为期两周的多元表达项目:第一周进行分项训练:科学表达小组制作图文并茂的《爬山虎生长手册》;文学表达小组创作《爬山虎的日记》;口语表达小组录制 5 分钟的科普广播剧。第二周开展综合创作:各小组交叉合作,将前期作品整合成 " 爬山虎的四季 " 多媒体展览,包含展板设计(图文)、视频拍摄(3 分钟)、互动讲解等环节。最后举办作品发布会,要求学生用 3 分钟时间介绍创作思路,全面展示其多元表达能力。

3. 优化技术指导的针对性

技术指导应当建立在对教材写作要求的精准把握基础上,采用 " 以写带技" 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数字化工具,制定明确的技术使用规范。指导过程要突出写作表达的核心地位,技术教学仅服务于文本创作需求,避免本末倒置。

以《松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开展三阶段的技术指导:第一阶段(2 课时)培养基础技术支持能力:学习使用简易剪辑软件拼接视频片段,配合课文中的说明方法;第二阶段(3 课时)培养转换技术支持能力:训练将课文文字转换为解说词(500 字),再录制成配音;第三阶段(3 课时)培养创新技术支持能力:创作 3 分钟的科普微视频,要求包含课文知识点、自创解说词、配乐等要素。每个阶段都设置表达能力评价表,重点关注说明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等技术应用效果。

结束语:

数字媒介为小学写作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图文、音视频等多元表达形式的融合,使学生的观察描写、逻辑组织和情感表达能力获得全面提升。跨媒介写

作不仅激发了创作热情,更培养了多维度的语文素养。未来需要在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坚守语文学科本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写作素养的培育,实现表达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涛.差点教育理念对小学生个性表达的促进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9,(33):145.

[2] 刘尊礼 . 基于读写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施路径 [J]. 文学教育( 上 ),2022,(11):160-162.

2024 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新媒体助力小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立项批准号 :FJJKXX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