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现实境遇与成因剖析
李昕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
一、引言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当前,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面临诸多棘手且不容忽视的现实难题,这些阻碍致使劳动教育难以充分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综合价值。
二、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现状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多个维度对幼儿劳动习惯养成产生着综合且深远的影响。
(一)家庭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
家庭作为个人成长的首个环境以及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劳动教育中有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表明,家长劳动教育观念与实践会对幼儿的劳动参与产生促进或限制作用。
1. 家庭幼儿劳动教育: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
在家庭劳动教育理念方面,绝大多数家长认可劳动教育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与积极意义,并经常对幼儿进行与劳动相关的教育引导。另外,在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方面,持有积极劳动教育观念的家长会及时鼓励幼儿并搭建“脚手架”,使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家务劳动,同时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采取多样的方式激励幼儿的劳动。
2. 家庭幼儿劳动教育:家长角色的错位
首先,当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即家长包办、替代幼儿的劳动,变相剥夺幼儿的劳动机会。其次,在劳动实践引导方面,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对幼儿劳动教育的教育形式仅仅停留在言语层面,家长尚未充分发挥劳动示范作用,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缺少积极的正面引导 [1]。最后,在劳动时间方面,家长将幼儿离园后的课程安排的很满,繁多的兴趣课程填满了幼儿的时间,使其几乎没有充足进行劳动的时间。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幼儿园劳动教育现状呈两面性。
1. 幼儿园劳动教育:理念与实践共进
就当前的状况而言,幼儿园劳动教育在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在教育理念方面,幼儿园教师大多认同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被视为塑造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实践方面,幼儿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教师基于大区角种植园有目的地组织幼儿参与种植劳动,以激发幼儿的初步认知与体验,获得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服务能力。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培养其劳动意识和习惯。
2. 幼儿园劳动教育:面临多重困境
幼儿园劳动教育虽有进展,但问题尚存。首先,在劳动课程体系方面,很少有幼儿园将劳动纳入课程体系并建设幼儿园劳动教育课程,导致幼儿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其次,在劳动内容适应性方面,教师未能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活动,导致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节,使得劳动内容缺乏游戏性与趣味性;最后,在劳动实践引导方面,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是讲故事,以教师说教为主,幼儿缺少与劳动对象接触的机会,使劳动教育内容过于形式化。
(三)儿童视角下的“劳动”
儿童视角下的“劳动”呈现双面性,一方面,不少幼儿具有积极的劳动认知与劳动情感,将劳动视为利他之举;另一方面,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幼儿具有积极的劳动认知与情感
在劳动认知方面,大部分幼儿将劳动理解成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行为,同时认为劳动是助人行为,是向他人传递善意的途径,具有利他性的;在劳动情感上,部分幼儿认为劳动带来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与获得成就感;在劳动行为上,绝大多数幼儿喜欢为他人服务的劳动。
2. 幼儿劳动习惯尚未养成
在幼儿劳动认知方面,不少幼儿对劳动的认知存在的错误观念,不能很好的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需旁人提醒。幼儿存在着对劳动的固有印象,认为劳动是体力劳动 [2]。在幼儿劳动情感方面,幼儿出于对亲近之人的爱意,借助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馈他人的爱。但也有幼儿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偏向消极,容易情绪化和产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感情,并没有真正认同劳动。在幼儿劳动行为方面,少数幼儿对游戏与劳动的界限模糊,将劳动视为游戏。总之,幼儿尚未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幼儿劳动习惯现状的成因剖析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和劳动行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影响到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
(一)幼儿劳动认知存在偏差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本应是塑造正确劳动认知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受我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家长存在“重智轻劳”的思想。幼儿园也缺乏对“劳动与生活的关系”的深入思考,使幼儿处于“碎片化”“浅表化”“割裂式”的生活状态 , 导致其自发性劳动意识日渐消弭 [3]。家庭和幼儿园方面的认知偏差,共同导致幼儿产生错误的劳动认知。
(二)幼儿劳动情感未强化
幼儿劳动情感的发展是推动其积极参与劳动并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动力。幼儿在教师与父母的激励之下参与到劳动活动之中,这些激励使得幼儿通过劳动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以及自我价值的感知,对劳动产生积极的情感踊跃投身于劳动中。但若教师与家长未及时强化与巩固幼儿积极的劳动情感,幼儿会逐渐淡化对劳动的积极情感,降低劳动的主动性。过分依赖奖惩制度也会影响幼儿劳动习惯培养。
(三)幼儿劳动行为未有效养成
现代家庭往往将幼儿置于过度保护下,父母的代替、包办幼儿的劳动,致使幼儿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变少。幼儿园劳动课程的安排较少,也使幼儿缺乏充足的实践场景来锻炼劳动技能,进一步中养成劳动习惯。同时,父母的变相剥夺劳动机会和幼儿园劳动实践时长限制也使得幼儿参与劳动的时间变短。另外,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的劳动实践指导不足,使得幼儿在劳动实践中只能盲目摸索,无法有效掌握正确技能。
四、结论
在新时代大背景之下,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之路荆棘丛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无论是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教育理念、幼儿园的教育体系还是幼儿自身的发展特性,在劳动习惯养成进程之中均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短板。
参考文献:
[1] 茹回娅·木哈买提 . 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现状及原因探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4,30(02):24-28.
[2] 朱晓凡 .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劳动教育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 ,2023.
[3] 郭姗 . 从“自发”到“自觉”: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