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陈晓妮

陕西省城固县江湾扬州希望小学

引言:

在国家“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劳动教育已逐步从边缘化走向基础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技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更体现为对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勤劳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最具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限于语言文字的传授,更承担着人文素养培育和思维能力提升的任务。从课程内在属性来看,语文教学内容涵盖大量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重视实践的题材,为劳动教育的自然融入提供了现实土壤与资源基础。尤其是在主题阅读、写作训练、口语表达等环节中,劳动教育元素的渗透能够极大地增强语文课堂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的问题,融合方式单一、实施路径模糊、评价机制缺失等制约了劳动教育实效的发挥。

一、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育价值与现实基础分析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其课程目标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与人文情怀的形成。而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劳动价值,掌握基本技能,形成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两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在目标指向与育人功能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从教育价值层面看,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与劳动相关的文本内容,如《只有一个地球》《我们的民族小学》《语文园地》等都融入了劳动主题,为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内容依托。从学生发展需求看,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活能力逐步建构的关键期,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劳动理念、参与劳动表达,有助于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教学条件看,语文教师在课文拓展、习作指导、口语交际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具备将劳动教育内容有机嵌入教学过程的空间与能力。

二、基于课文内容挖掘劳动主题的教学路径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最直接方式,便是通过课文内容的延伸解读,帮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理解劳动价值。例如,在教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不仅关注历史的沉痛,更关注园林营造背后的劳动智慧与工匠精神,在品读中培养对劳动成果的敬畏。在讲授《拾金不昧的哥哥》《好妈妈》之类生活化文本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劳动、社会责任与敬业奉献等内容,从而形成情感共鸣。在教学古诗文如《悯农》《归园田居》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词中的劳动形象”主题探究,理解农事辛劳与劳动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结合“语文园地”中的综合学习任务,设计“走进身边的劳动者”采访、“我为家人做一次饭”日记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与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对劳动的认识。

三、以写作训练为载体提升劳动表达与认知能力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劳动教育理念内化为语言能力的重要通道。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习惯于写“虚构”的内容、套用“套路”式表达,缺乏生活真实感与情感深度。而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作文训练,能促使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提升其写作的真实性与情感性。教师可设置“我的家务劳动日”“一次亲手做饭的经历”“我敬佩的劳动者”等主题作文,引导学生记录自己亲身参与的劳动实践,表达劳动中的困难、收获与感悟。在写作指导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具体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还原劳动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四、通过口语交际与群文阅读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板块,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言语实践与情感表达的机会,也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教师可设计“我做过的家务”“我的职业梦想”“我了解的劳动技能”等交际主题,让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提升对劳动的认知。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不同职业劳动者的生活,增强其劳动认同感与尊重意识。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具有劳动主题的文本,如《最美逆行者》《爸爸的厨房》《爷爷的锄头》等,通过多篇文本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劳动者的精神品质、劳动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成长价值。

五、建设课程融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系统融入语文教学

要实现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系统融入,必须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资源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协同推进。首先,在课程整合层面,学校应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纳入整体教学计划之中,通过主题统整、任务驱动等方式形成融合课程群,实现各学科间内容的联动与互补。其次,在教学设计层面,教师应坚持“语文核心素养 + 劳动教育素养”双目标导向,提前设定融合任务,制定配套教学流程与成果展示机制,提升教学系统性与实效性。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教育体系优化与育人模式转型的应有之义。本文从课程价值、实践路径、教学策略与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指出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表达形式,还能深化学生对生活、社会与责任的认知,实现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的统一。通过课文挖掘、写作实践、口语交际、群文阅读等语文教学环节的创新融合,劳动教育能够自然渗透其中,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抓手。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课程整合、教学机制优化与评价改革,形成以语文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以素养为核心的融合教学体系,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与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戴丽萍 . 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版 ),2000,29(05):63-67.

[2] 张华 , 谢祥琼 .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01):117-124.

[3] 张二平 . 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J]. 文教资料 ,2008,(1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