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贺小智
涪陵区龙潭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408109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技术基础与演进路径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根植于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与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早期农业机械化以替代人力劳动为核心目标,通过柴油机、电动机等动力装置驱动耕作、播种设备,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初步提升。随着微电子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的突破,农业机械开始具备环境感知能力,例如土壤湿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为灌溉系统提供决策依据;光谱分析技术则通过分析作物冠层反射光谱,诊断植株养分缺乏症状。这些技术突破标志着农业机械从“被动执行”向“主动感知”的转变。
进入 21 世纪,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质变。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实时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可实现厘米级耕作精度,较传统人工操作效率提升数倍。机器视觉技术的引入使农业机械具备“视觉”能力,例如联合收割机搭载的摄像头与图像处理系统,可自动识别作物成熟度并调整脱粒参数,减少粮食损失。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机械的自主决策能力,植保无人机通过训练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精准识别病虫害类型并自动调整药剂喷洒量,实现“一机多用”的智能化作业。
二、耕作环节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耕作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环节,其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土地利用率与作物产量。现代自动化耕作机械通过集成动力系统、传动装置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耕深、耕宽与作业速度的精准调控。例如,采用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的旋耕机,可根据土壤硬度自动调整刀轴转速与下压力,确保耕作质量的一致性。无人驾驶拖拉机则通过激光雷达与视觉传感器的融合感知,构建作业区域的三维地图,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实现自主避障与路径跟踪,即使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仍可保持高效作业。
土壤改良是耕作自动化的重要延伸领域。自动化深松机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松土铲的入土角度与深度,可打破长期耕作形成的犁底层,改善土壤透气性与保水能力。配套的土壤压实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耕作后的土壤紧实度,为后续播种作业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基于物联网的智能耕作系统可将多台设备联网,通过中央控制平台协调作业顺序与区域划分,避免重复耕作或遗漏,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三、播种与育苗环节的自动化创新
播种质量直接影响作物群体结构与最终产量。自动化播种机通过种肥箱、排种器与开沟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播种深度、株距与行距的精准控制。气力式排种器利用负压吸附原理,可单粒精准投放种子,较传统机械式排种器减少种子损伤率。电动驱动系统的应用则使排种频率与拖拉机前进速度实时同步,确保株距均匀性。部分高端播种机还集成了种床整备模块,通过振动筛去除土壤中的石块与秸秆,为种子萌发创造理想环境。
育苗环节的自动化更注重环境控制与生长监测。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温湿度传感器、CO₂ 浓度传感器与光照传感器构建闭环控制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阶段自动调节环境参数。例如,番茄育苗期需保持昼温 25—28℃、夜温 15—18℃,系统通过加热器与通风窗的联动控制实现温度精准调控。图像识别技术则用于监测幼苗生长状态,通过分析叶面积、株高与茎粗等形态指标,预测生长趋势并提前预警病虫害风险。自动化移栽机则通过机械臂与视觉引导系统的配合,实现幼苗从育苗盘到田间的精准移栽,移栽合格率显著提升。
四、田间管理的自动化技术突破
田间管理涵盖灌溉、施肥、植保等多个环节,其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产品质量。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水分传感器与气象站构建水肥模型,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自动调整灌溉量与灌溉频率。滴灌带的自动化铺设与回收装置则进一步减少了人工成本,配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将肥料溶解于灌溉水中直接输送至作物根系区,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肥环节的自动化更强调“按需供给”。变量施肥机通过土壤养分速测仪获取田间养分分布数据,结合作物产量目标生成施肥处方图,驱动排肥器实现变量施肥。这种“精准施肥”模式较传统均匀施肥减少化肥用量,同时避免局部养分过剩导致的土壤污染。植保环节的自动化则以无人机为核心载体,通过多光谱摄像头识别病虫害区域,结合风速传感器与GPS 定位系统实现精准施药。部分植保无人机还搭载了静电喷雾装置,通过高压静电场使药液雾滴带电,增强在作物叶片的附着率,减少药剂漂移。
五、收获环节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升级
收获是农业生产链的终端环节,其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农产品商品率与经济效益。联合收割机的自动化升级聚焦于脱粒、清选与集粮系统的协同优化。通过采用双轴流脱粒装置与多级清选风机,可适应不同作物特性与成熟度条件,减少籽粒破损率与杂质含量。集粮箱的自动化监测系统则通过重量传感器与液位传感器实时反馈装载量,当达到阈值时自动触发卸粮指令,避免人工频繁检查。
果蔬收获的自动化更依赖机器视觉与柔性抓取技术。苹果采摘机器人通过深度相机构建果实三维模型,结合抓取点规划算法确定最佳采摘位置,机械臂末端的柔性夹爪可适应不同果径的果实,避免机械损伤。草莓收获机则采用负压吸附装置与振动分离机构,通过模拟人工采摘动作实现无损收获。这些自动化收获设备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更通过减少人工接触降低了农产品污染风险,提升了食品安全水平。
六、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的自动化延伸
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范畴已从生产环节延伸至加工与储运领域。在粮食加工环节,自动化清理设备通过风选、筛选与磁选技术的组合,可高效去除杂质;色选机则利用高清摄像头与图像处理算法,根据颜色差异分选霉变粒与异色粒,提升成品粮质量。在果蔬分拣环节,机器视觉系统可同时检测果实大小、形状、色泽与表面缺陷,结合称重模块实现多参数分级,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冷链储运的自动化则以温度控制为核心。智能冷库通过分布式温度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库内温度波动,结合变频制冷机组实现精准控温。自动化装卸平台与 AGV(自动导引车)的协同作业,则减少了人工搬运导致的温度波动与货物损伤。在运输环节,车载物联网终端可实时上传位置、温度与湿度数据至云端平台,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确保农产品新鲜度与品质安全。
七、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5G 通信、边缘计算与数字孪生技术的成熟,农业机械自动化正迈向“全场景感知—自主决策—协同作业”的新阶段。未来,农业机械将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例如通过多模态传感器融合应对复杂地形与恶劣天气条件;基于区块链的农业数据共享平台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设备、跨区域的协同作业。此外,农业机器人与无人农场的普及将进一步减少人工干预,推动农业生产向“无人化”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 徐长娟 . 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 [J]. 农业知识 ,2023,(02):11-12.
[2] 支伟存 . 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J]. 花卉 ,2020,(04):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