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陈梅芳

福建省漳平第二中学 364400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中,备课、教学、学习、评价环节常相互割裂,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强调各环节的有机融合,形成闭环反馈系统,有助于提升教学的系统性与针对性。人教版初中信息科技教材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内容涵盖信息技术基础、编程、多媒体应用等多个领域,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载体。

二、备课环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一体化框架

备课是“备、教、学、评”一体化的起点,需立足核心素养,统筹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方式。人教版教材注重知识衔接与能力递进,如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基础”单元,从信息概念引入,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备课中,应深入研读教材,结合学生学情,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数据处理与分析”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Excel 等工具的基本操作,更要培养其数据敏感度与逻辑分析能力,引导其从数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设计需嵌入备课环节,形成“目标—活动—评价”一体化框架。以“Python 编程基础”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分层目标:基础层要求学生掌握变量、运算符等基本语法;提高层鼓励学生运用循环、条件语句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层则引导学生思考算法优化与代码可读性。评价方式可包括课堂小测、项目作品展示、小组互评等,既关注知识掌握,又注重能力发展。通过备课阶段的整体规划,确保教学方向明确,评价反馈及时,为后续教学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三、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促进一体化实施

教学是“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环节,需通过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人教版教材强调实践操作,如八年级下册“人工智能体验”单元,通过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项目,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真实情境任务。例如,在“网络信息安全”教学中,模拟“网络钓鱼”场景,让学生分组分析钓鱼邮件特征,提出防范策略,并通过角色扮演强化安全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需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融入。在“多媒体作品制作”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选题、素材收集、设计制作到成果展示,全程记录学习轨迹。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自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例如,若发现学生在素材筛选环节耗时过长,可提供资源整理技巧指导;若作品布局缺乏创意,可组织优秀案例赏析,启发学生思维。这种动态调整机制,使教学始终围绕学生需求展开,提升学习效果。

四、学习环节:以自主探究为路径,深化一体化体验

学习是“备、教、学、评”一体化的主体,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人教版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如九年级上册“物联网应用”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调研、实验,探索物联网在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探究计划,分工收集资料、搭建简易模型、撰写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成果。

自主探究过程中,评价应发挥导向作用。教师可设计“探究日志”,要求学生记录问题发现、解决过程及反思感悟,作为形成性评价依据。同时,组织同伴互评,从创新性、实用性、合作态度等维度提出建议,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例如,在“编程项目”学习中,学生 A 的代码逻辑清晰但可读性差,学生 B 的代码功能完整但效率较低,通过互评,两人可取长补短,优化作品。这种评价方式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五、评价环节:以多元反馈为手段,完善一体化闭环

评价是“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需通过多元反馈,诊断教学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人教版教材评价建议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综合运用纸笔测试、上机操作、项目作品、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效。例如,在“信息科技综合素养”评价中,既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也涵盖实践操作、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维度,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全面。

技术工具的应用可提升评价效率与精准度。利用在线测试平台,教师可实时获取学生答题数据,分析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开展辅导;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贡献值等,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此外,家长参与评价也是重要补充。教师可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进展,组织“家庭信息科技日”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信息技术任务,如制作家庭电子相册、设计智能家居方案等,将学习延伸至生活场景,增强学习动力。

六、一体化教学的挑战与应对

“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虽具优势,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其一,教师信息素养需提升。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多方面能力,部分教师可能因技术掌握不足或理念更新滞后,影响教学效果。学校可通过定期培训、教研活动、师徒结对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其二,教学资源需整合。一体化教学需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如数字化教材、在线实验平台、虚拟仿真工具等。学校可加强与科技企业、高校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保障。其三,学生差异需关注。一体化教学强调个性化学习,但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学习兴趣存在差异,教师需通过分层教学、弹性任务等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七、结论

“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通过备课阶段的系统规划、教学环节的任务驱动、学习环节的自主探究、评价环节的多元反馈,可构建高效、协同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体化教学将不断完善,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 山 河 . 初 中 信 息 科 技 思 维 可 视 化 教 学 实 践 [J]. 天 津 教育 ,2025,(18):50-52.

[2]丁虹霞.初中信息科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5,(0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