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中音乐教师声乐素养提升探讨

作者

韩硕

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高中部)

引言: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指向教师具备良好的师风、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而声乐素养是审核的重要标准。教师声乐素养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化、深耕化的开拓、创新与内化,促进教师具备声乐素养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举办艺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演唱、乐器演奏、教学引导的认识和获取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职业素养的关键。音乐侧重学生美育素养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具备基本的发现美、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其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至关重要,而专业能力起到的作用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提高教师音乐专业能力是推动教师声乐素养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而艺术交流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要举措 [1]。现阶段声乐艺术交流活动的方式呈现多样性与新颖性,以小型音乐会,以及声乐、乐器、舞蹈等艺术交流活动为主,重在为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供优质平台。学校作为教师声乐素养发展的引领者和支持者,要充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赋能作用,高效应用学校和社会合作单位的相关资源,有效组织艺术交流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歌唱、舞蹈、乐器演奏、词曲创作等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

二、开展跨区集体教研,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质量是评估教师声乐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指向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与低,所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是促进教师声乐素养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还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因此,学校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跨校、跨区集体教研为模式,开展局部区域的新时代信息教研活动。其中,运用网络数字化教育平台组建远程共享空间,围绕校本维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创新能力等进行深入交流,促进教师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二次研发,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运用数字化教育平台组织远程各级赛课活动,在数字化平台支持下进行模拟说课,以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铺垫基础。

三、强化教学分享实践,夯实声乐理论知识

专业发展方向是教师深层次主观意识形成的思考,对教师声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因为意识起到正向驱动和负面驱动的作用,正向意识有助于推动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负面意识模糊专业发展方向,因此基于树正主观意识形态的培养,以促进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是教师声乐素养发展而迈出的关键一步。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红利,加大线上线下分享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交流与互动,树正教师主观意识形态,即端正教师工作态度,正确认识教师职业、获取职业幸福感,赋能教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正向主观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学校邀请声乐素养提升专家、跨校跨区学校优质音乐教师,开展线上培训、讲座、读书分享会等,围绕“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声乐作品分析”“声部划分与特点”等声乐理论知识交流与互动。再通过线下音乐会组织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分享,旨在让教师深入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促进教师正确认识声乐,形成正向主观意识形态,感知到音乐教师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从而明确“以乐化生,以美树人,内化优己”的发展方向。

四、组织素养研修活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通常分为常规、课题、实践、成果转化四个维度,其中常规教研能力是教师声乐素养提升的基础,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教研能力。常规教研能力体现为教师对课程目标、新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而多维度涵盖的常规教研能力提高需要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因此,学校联合区内学校组织全区教师专业素养大教研、读书沙龙、微讲座的研修活动,让教师在研修实践活动中阐发自己对课标、教材、教法、评价等多个维度的认识、设计、实施,从而培养教师的课标分析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教学评价多维度能力,加强教师教研能力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声乐素养提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关于教师声乐素养提升要注重围绕举办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跨区集体教研、强化教学分享实践、组织素养研修活动四个维度,让教师在多个维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切实促进教师声乐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 志 岚 . 中 小 学 音 乐 教 师 声 乐 能 力 培 养 与 发 展 [J]. 智力 ,2023,(03):21-24.

[2] 孙琳 , 陈易宁 , 游依灵 . 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素养提升教学模式初探——以北京周边地区为例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4,(11):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