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周县黄牛改良对农牧民家庭经济增收效应及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巴桑

林周县春堆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拉萨 851600

引言:

林周县作为西藏农牧区典型代表,畜牧业是其第二支柱产业。然而,传统黄牛品种存在生长缓慢、奶产量低等问题,制约了农牧民增收。近年来,林周县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实施以荷斯坦牛、娟姗牛为父本的黄牛改良计划,通过冷配技术推广、资金补贴及技术培训等措施,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一、林周县黄牛改良的政策背景与实施路径

1. 政策驱动与目标设定

林周县作为西藏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是当地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传统黄牛品种生长缓慢、产肉率低、抗病性弱等问题,导致养殖效益低下,制约了农牧民收入增长。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响应国家扶持牧区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林周县 2025 年黄牛改良实施计划,明确以春堆乡为重点区域,全年全县完成3600 头黄牛改良任务。

为保障改良工作顺利推进,林周县制定了详细的资金补贴政策:每头改良母牛补贴90 元,用于覆盖冷配技术成本及后续管理;配种员每成功配种一头母牛可获得 30 元劳务补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新生牛犊奖励 30 元 / 头,鼓励农牧民参与改良;对实施阉割技术以淘汰劣质公牛的技术员,给予 20 元 / 头的补贴,进一步优化种群结构。这些政策通过“补贴 + 奖励”的双重激励,有效降低了农牧民的改良成本,提升了其参与意愿。

2. 技术体系与实施模式

技术体系是黄牛改良的核心支撑。林周县通过建立液氮冻精供应网络,确保优质冻精的稳定供给。县畜牧兽医站统一采购并配送冻精,各冷配点配备液氮罐及输精设备,形成覆盖全乡的冷配技术网络。同时,完善冷配登记卡、液氮冻精使用卡、跟踪服务卡等档案管理制度,实现从配种到产犊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保障改良质量可追溯。

为提升技术实施水平,林周县成立黄牛改良技术专班,定期组织配种员赴兄弟县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优化人工授精技术。专班成员深入各村开展技术指导,现场演示母牛发情鉴定、冻精解冻及输精操作,提升配种员实操能力。

二、黄牛改良对农牧民家庭经济的增收效应

1. 直接经济效益

黄牛改良通过优化品种性能,显著提升了农牧民的养殖收益。改良后的母牛生长性能显著增强:饲料转化率提高 15%-20% ,意味着同等饲料投入下,改良母牛可增重更多,减少饲料浪费;出栏时间缩短 3-4 个月,加速了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了饲养周期内的管理成本。据测算,每头改良母牛的养殖成本较传统品种降低 10%-15% ,主要源于饲料效率提升、疫病率下降及人工投入减少。

杂交犊牛的经济价值提升更为突出。改良母牛与荷斯坦牛、娟姗牛杂交产下的后代,体重较本地土种黄牛增加 20%-30% ,且体型结构更优,肉质更佳,增加奶产量,符合市场对优质改良牛的需求。杂交犊牛市场售价较土种黄牛提高 30%-40% ,以每头犊牛均价计算,改良后增收可达1800-2300 元。若按每户年均出栏 3 头犊牛计算,仅犊牛销售一项即可为家庭增收 4500-5600 元,直接推动农牧民收入增长。

2. 间接经济效益

黄牛改良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更通过产业链延伸与示范带动效应,间接促进农牧民增收。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如秸秆过腹还田、有机肥生产等,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农田肥料,既降低了化肥采购成本,又提升了土壤肥力,形成“种养循环”的绿色产业链。此外,300 个示范户的建立,通过技术输出、经验分享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改良,形成“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示范户的年均收入较普通农户高出 20% 以上,其成功经验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改良行列,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区域畜牧业整体效益。

三、林周县黄牛改良长效机制的构建

1. 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为确保黄牛改良工作可持续推进,林周县从资金管理与考核机制两方面强化制度保障。资金管理方面,设立专项补贴资金账户,实行“乡级初验、县级复核”双层审核制度。乡级初验以改良母牛档案、冷配记录及新生犊牛耳标号为依据,县级复核则通过抽样核查、入户访谈等方式验证数据真实性,确保补贴资金精准发放至农牧民账户,杜绝资金截留或挪用。考核机制方面,将黄牛改良任务完成率、受胎率、犊牛成活率等指标纳入乡镇绩效考核体系,权重占比不低于 15% 。县农业农村局每季度开展专项检查,对任务落实不力的乡镇进行通报,并扣减年度评优资格,形成“以考促改、以改提效”的闭环管理。

2. 技术支撑与人才培养

技术支撑是改良工作的核心驱动力。林周县构建“县 - 乡 - 村”三级技术培训网络,县畜牧兽医站每年组织2 次以上集中培训,内容涵盖冻精解冻技术、母牛发情鉴定、疫病防治等;乡级技术人员每月深入村组开展现场指导,解决配种员实际操作中的技术难题;村级配种员则通过“师徒制”培训新入职人员,形成技术传承体系。

3. 市场对接与品牌建设

为破解改良牛犊销售难题,林周县推行订单农业模式,与区内 3 家屠宰加工企业签订长期收购协议,明确改良牛犊的收购标准、价格及结算方式,形成“改良户 - 合作社 - 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提前预付 30% 定金,并派驻技术员指导养殖户科学育肥,降低市场风险。同时,注册“林周改良黄牛”地理标志,制定涵盖品种、饲料、防疫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规程,通过认证提升产品公信力。品牌化发展推动改良牛犊均价较普通牛犊提高 40% ,并成功打入拉萨、日喀则等高端市场,形成“品质 - 品牌 - 效益”的良性循环。通过市场对接与品牌建设,林周县黄牛改良产业实现了从“增产”到“增值”的跨越,为长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

林周县黄牛改良通过技术革新、政策扶持与市场联动,实现了农牧民家庭经济的显著增收。研究结果表明,改良技术使每头母牛年均增收超 800 元,犊牛头均增收 1000 元以上,同时推动了生态养殖与产业链延伸。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良种繁育体系、加强技术培训与市场对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长效机制,为高原牧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尼玛. 西藏黄牛改良技术推广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2] 旦增卓嘎 . 关于西藏农牧区黄牛改良指导工作的实施探讨 [J]. 传奇故事 :上旬版 , 2021, 000(003):P.108-108.

[3] 李兴 , 吴宝玉 , 闫灵奇 . 积极开展黄牛改良 提高养牛经济效益 [J]. 河北畜牧兽医 , 1995, 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