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工业遗址多源数据融合叙事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路径
吴淑坤 郭亚军 卢立蕾
唐山师范学院 063000
引言
唐山地震遗留下大量工业遗址,这些遗址所承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亟待通过新型数字手段加以保护与传播。本文针对唐山地震工业遗址的特点,设计了一套系统架构,并在数据融合、语义标引、可视化渲染和交互体验等关键环节提出具体实现路径,为遗产数字化与公众教育提供了技术方案借鉴。
一、总体架构设计
(一)系统层次划分
本系统整体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叙事引擎层与呈现服务层四个功能分层。数据采集层是系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的窗口,囊括无人机航拍、多镜头全景摄影测量、地面激光扫描(LiDAR)、历史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扫描与 OCR、口述历史音视频的录制与转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底图与地形图等多种异构数据源。各类设备和接口需制定统一的调用规范,并通过自动化脚本完成规范化采集、元数据标注与入库登记,以确保后续处理的可追溯性。
数据处理层承接采集层的海量原始数据,负责实现多源异构数据向统一格式与标准的高效转换。针对三维点云数据,进行去噪、网格重建与精细化贴图;对航拍影像和历史照片,采用图像配准和色彩校正算法,实现时序拼接与拼图增密;对文献档案,通过 OCR 识别后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抽取关键信息,如人名、地名、时间等;对口述历史音视频,执行语音识别、分段标引与情感倾向分析,转化为结构化文本并自动生成字幕及关键词索引;对 GIS 地图,统一投影坐标系并导出 GeoJSON 格式。本层还承担数据质量检测、重复数据比对与筛选、以及基于规则与机器学习算法的自动标注,以形成能够支撑后续语义分析与时空匹配的优质数据集。
叙事引擎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逻辑单元,它基于处理层输出的数据构建起面向工业遗址叙事的时空语义网络。首先,以本体模型(ontology)定义“地震事件 – 工业场景 – 人物活动– 灾后变化”等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次,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离散的实体(如厂房、机械设备、救援队伍等)和关系(如“损毁于”“救援于”“重建于”)映射到图数据库中;再次,结合时空索引与路径规划算法,实现基于时间线、地理空间或主题关键字的多维度检索与关联推理。例如,用户查询某一受损厂房的灾前影像与灾后重建过程,系统可自动调用关联节点并生成时序化叙事片段。
呈现服务层以用户体验为导向,通过 Web 端、移动端与沉浸式终端多种渠道,将叙事引擎层生成的故事内容可视化展现。Web 端主要提供结构化页面与交互式地图,支持图文并茂的节点跳转与知识图谱浏览;移动端则针对触屏进行 UI/UX 优化,结合 GPS 定位服务可实现实地导览与“走动式”叙事;沉浸式终端(VR/AR)通过 Three.js、Unity 或 Unreal Engine等引擎渲染三维场景,并集成头显与手柄实现自由漫游与手势交互。此外,呈现层还提供在线导览解说、语音合成播报及多语言支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的需求。
(二)数据流与控制流
在系统运行的实际场景中,数据流从数据采集层开始,逐级进入处理层进行清洗、融合和格式转换,随后进入叙事引擎层被标注与构造成知识图谱,最后由呈现服务层根据用户访问路径动态拉取并渲染 UI 界面或三维场景。具体而言,当一组航拍影像上传至采集层后,通过消息队列推送至处理层的图像处理微服务,完成拼图和增强后将生成的正射影像与点云数据存入时空数据库。用户在客户端发起检索请求时,控制流由呈现服务层发往叙事引擎层,后者先在知识图谱中定位实体,然后根据路径规划算法提取相应的时空片段,并将序列化的叙事脚本或三维模型数据推送回呈现层进行渲染。呈现层完成渲染与交互逻辑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端,形成完整的闭环数据与控制流。
此外,为满足实时性要求,系统在处理层与叙事引擎层之间设计了缓存机制,对热点查询结果及常用 3D 模型进行预加载和本地缓存,以降低响应延迟。控制流采用 RESTful API与 WebSocket 相结合的方式,以支持长链接的推送公告和短链接的点对点检索,两者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切换,从而实现流畅的交互体验。
(三)安全性与可扩展性
考虑到系统涉及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以及参与者的口述隐私,安全性设计尤为重要。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将用户分为管理员、研究人员、游客等多类角色,并为每类角色分配最小权限集。所有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都基于 AES-256 进行静态加密,传输过程中则通过 TLS1.3 加密通道进行保护,确保数据在采集、处理与呈现各环节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同时,为防止图谱注入攻击与恶意修改,关键写入操作须通过双因素认证与操作日志审计,便于事后追踪与回滚。
在可扩展性方面,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将数据处理、叙事引擎和呈现服务等功能拆分为相互独立的服务单元,各服务运行在 Docker 容器之上,并通过 Kubernetes 进行统一编排与自动化扩容。针对不同业务峰值,支持在云端弹性扩展实例,并结合消息队列与 API 网关实现负载均衡与流量控制。此外,引入服务网格(Service Mesh)技术对各微服务间调用进行流量治理和链路追踪,为后续模块迭代和新功能接入提供了灵活的扩展基础。系统还支持插件化的渲染组件和数据源接入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基于 SDK 快速嵌入新的可视化或分析工具,从而形成一个开放、可持续演进的工业遗产数字叙事生态。
二、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一)异构数据的预处理
在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应首先确保各类数据在坐标系、时间戳和语义维度上的一致性。针对无人机航拍影像与地面激光扫描产生的三维点云,需借助地面控制点(GCP)和 GPS/IMU 数据开展几何配准,通过基于 RANSAC 的点云配准算法剔除冗余噪声,并采用ICP(Iterative Closest Point)算法在粗配准基础上完成精配准,最终统一为 WGS84 或地方大地坐标系,以保证在空间分析与三维场景重建中无缝对接。影像数据还要经过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正射纠正,以生成高精度正射影像图。文献档案方面,纸质史料和扫描件先通过高分辨率扫描仪获得图像,然后利用 OCR 技术识别文字,再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包对识别结果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和命名实体识别,抽取出版年代、作者、地点、事件名称等关键元数据并与数据库中的语义模板进行比对校验,以确保元数据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口述历史音视频则需经过语音信号的预滤波降噪、声学模型对齐以及端点检测,利用深度学习驱动的语音识别系统转写为时间戳对齐的文本;接着通过情感分析对访谈者语调和文本情感倾向进行量化,提炼出叙事要素(如“灾时场景”“个人经历”“情感共鸣”),并将这些要素以标签形式附加到相应的时间片段中。最后,来自各类政府和社会公共平台的GIS 地图数据,需要统一为 GeoJSON 格式,并在属性表中加入时间戳和事件标签字段,同时对地理要素进行拓扑关系检查和简化,以提高后续时空检索的效率与准确度。所有预处理完成后,各数据集与元数据通过统一的空间索引(如四叉树或网格索引)和时间索引存储,为后续的多源融合和时空语义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语义标引与知识图谱构建
在完成异构数据的预处理后,系统需开展语义标引与本体驱动的知识图谱构建。首先,根据项目需求设计领域本体模型,对“工业设施”“震中地段”“时间节点”“救援团队”“重建项目”“遗留影响”等核心概念进行定义,明确其属性与语义关系,如“受灾于”“修复于”“关联人物”“关联文献”“地处位置”等。本体模型可采用OWL 或RDF Schema 进行形式化描述。接着,利用文本挖掘与关系抽取技术,对 OCR 和语音转写文本中出现的实体进行命名实体识别(NER),并结合上下文语义边界进行实体消歧和指代消解,提取出具备时空属性的实体与其对应的事件节点。例如,从一段口述历史中抽取到“1957 年 7 月 28 日,模范厂房倒塌”这一事实描述,即生成三元组〈模范厂房, 受灾于, 1957-07-28〉。随后,通过基于依存句法分析的关系抽取或监督学习方法,将“倒塌”“救援”“重建”等动词短语映射为本体中的属性关系,并与实体节点相连。所有抽取出的实体与关系经过人工或半自动校验后,批量写入图数据库(如 Neo4j)中,生成组织完备、可查询的时空语义网络。此外,为了支持多级检索和推理,还需对图谱节点进行多维度索引,包括按地点分区按时间分层,并构建多层次的摘要节点,以便于在大规模知识图谱中快速定位到用户所需片段。知识图谱的构建完成后,即可为语义检索、事件追溯与路径推荐提供底层支撑,将用户的高层查询请求转换为图数据库的Cypher 或SPARQL 查询语句,进而返回结构化的时空叙事素材。
三、叙事引擎与交互设计
(一)时空叙事引擎
引擎核心是动态时空路径规划算法,可根据用户需求生成按时间线或地理区域组织的叙事线路,并嵌入知识图谱推理结果。通过路径节点的触发机制,用户在虚拟场景中“漫步”时可主动触发文本、音视频和三维重建的内容展示。
(二)交互方式与用户体验
支持点击、语音和手势三种交互方式。点击交互适用于键鼠或触摸设备;语音识别用于智能推荐与导航;手势交互结合 VR 控制器可实现更自然的场景漫游体验。系统界面遵循一致化设计原则,确保不同终端的操作逻辑统一,从而降低学习成本。
(三)个性化推荐与社会协同
基于用户画像与历史浏览记录,系统引入协同过滤算法为不同群体(如学生、研究者和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故事线路与内容推荐。同时通过 UGC 模块,鼓励用户上传自己在遗址调研或田野访谈中的资料与心得,并通过管理员审核后纳入公共叙事资源库,实现社会协同参与。
四、系统实现路径
(一)技术选型与开发环境
服 务 器 端 采 用 Spring Boot 微 服 务 框 架 与 Docker 容 器 化 部 署, 前 端 使 用 React 与Three.js 实现三维场景渲染,数据库方面选用 Neo4j 存储知识图谱,PostGIS 扩展的PostgreSQL 存储地理数据。音视频服务则基于 FFmpeg 与 WebRTC 技术栈,保证流畅播放与实时交互。
(二)模块化开发流程
按照“需求梳理—原型设计—分模块开发—集成测试—迭代优化”的流程推进。原型阶段重点绘制交互流程图与系统数据流;开发阶段由前后端以及数据团队并行作业;测试阶段进行功能测试、性能压测与用户体验评估;上线后通过日志分析与用户反馈持续改进。
五、应用效果与反思
基于某批次唐山地震工业遗址巡展项目实践,系统吸引了近万名线上访问者,平均单次浏览时长超 20 分钟,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沉浸式叙事体验和多维数据融合效果高度认可。实践中也发现,三维模型制作与大规模数据加载存在性能瓶颈,后续需引入边缘计算和分布式缓存机制加以缓解。此外,知识图谱构建依赖领域专家经验,未来可探索半自动化本体学习方法以提高效率。
六、结语
集成多源数据融合与语义化叙事技术的工业遗产展示系统,能够为唐山地震遗址提供更生动、更深度的文化传承途径。系统架构与实现路径的探索验证了数字化叙事在文物保护与公众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展望未来,应在性能优化、智能推理和协同创作等方面持续突破,将更多遗产类型纳入系统,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迈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闻艳云 , 李惠惠 . 文化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M].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407.176.
[2] 程茜 . 基于场所记忆的水利工程遗址纪念园景观设计 [D]. 兰州理工大学 ,2024.DOI:10.27206/d.cnki.ggsgu.2024.001202.
[3] 杨梦洁 . 空间叙事理论下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策略研究 [D]. 河北工程大学 ,2024.DOI:10.27104/d.cnki.ghbjy.2024.000171.
[4] 黄钰璇. 结构主义视阈下纪念碑类文化遗产数字展示策略研究[D]. 江南大学,2024.DOI:10.27169/d.cnki.gwqgu.2024.000590.
[5] 高世杰 . 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及价值引导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2024.DOI:10.27623/d.cnki.gzkyu.2024.003319.
本文系:唐山地震工业遗址多源数据融合的叙事系统设计,项目编号是2025413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