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高考文,师说作文魂
谢显恒
广西南宁市武鸣高中
2025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这几天静下心来对全国Ⅱ卷作文进行深入探讨,提笔写下自己对该卷作文的一些见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下水作文。不成熟之见,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高考作文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作文题解析
(一)材料的理解与分析
材料里几个关键意象很值得我们去玩味,古诗词的“梦”作为情感载体,“讲述-记录-实现”梦的三重行为,最特别的是“将梦赠予他人”这个超现实假设。这明显在引导考生思考梦想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三个立意方向:一个是,梦想可以作为精神遗产的传承,如陆游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忧国情怀;二个是,梦想是具有共情价值的,如向家人陈述梦境,向友人倾诉梦情;三个是,梦想可以作为社会行动的催化剂,如“中国复兴梦”的集体实践。
该作文仍具有其独特的立意角度:当梦想成为可赠予之物时,其本质就从私有体验变成了公共产品。当高考结束后,网络纷纷对全国各卷的作文进行点评,其中有一条“它打破了梦想的私有化,让梦想成为一种可以共享、可以传递、可以接力的光。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赠梦’,我们也在不断实现自我!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将梦赠予他人,那我们的社会也将更温暖,人心更有力量。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独的逐梦者,而是接力赛中的一员,你给我一束光,我还你一片海。”便是对全国Ⅱ卷作文的解读。这个解读,不禁让我想起《盗梦空间》的植梦概念,赋予梦想以改变现实的力量。
该作文最震撼的立意或许是:人类所有伟大文明成果,本质上都是前人“赠予后人的梦”。比如屈原的《天问》是赠给中华文化的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壮志是赠给每一位青少年的爱国之梦……这个观点既有文化深度,又能结合古今中外实例。
需要警惕的误区是,别写成单纯谈“个人追梦”,要紧扣“赠予他人”这个题眼。笔者认为,评分标准肯定更看重思想深度而非想象力。可以引用《庄子》“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把个体梦与人类集体觉醒联系起来。
(二)命题意图
作文题以“梦”为主题,通过三句古典诗词引出“梦”的意象,强调梦的独特性与价值:第一句,张若虚的梦是人对自然的探索;第二句,李白的梦是对理想的向往;第三句,陆游的梦是对家国的思考。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从个人情感、社会交往以及人生追求等层面思考“梦”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探讨如何将个人之梦与他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命运相结合,也就是说,让考生从三种不同梦境中感受到“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梦想不灭的爱国情操,即个人与小家,小家与大家,大家与国家,走出个人对于“人生无常”的困惑,走出人际关系的种种困扰,个人情愫得到升华,让时代青年的梦更加有豪情,更加有力量。因此,全国Ⅱ卷作文题的主题落脚点就是在家国情怀上,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1.情感层面:梦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承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希望与恐惧。通过“昨夜闲潭梦落花”“铁马冰河入梦来”等诗句,考生可以联想到梦与个人情感的紧密联系,思考梦如何反映内心世界。
2.精神追求:梦往往与理想、抱负相关。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中的“梦”,不仅是对远方的向往,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命题引导考生思考如何通过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精神升华。
3.社会交往:题目中提到“我们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强调梦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传递中的作用。考生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分享梦想,促进彼此理解与合作,共同构建更美好的社会。这便是命题者的用意,将考生从个体引向群体、走向社会,体现作文的社会价值。
(二)考查能力
1.联想与想象能力:题目要求考生从古典诗词中的“梦”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梦”,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考生需要具备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将“梦”的意象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事件或社会现象。
2.思辨能力:考生需要思考“梦”的多重内涵,如个人之梦与社会之梦的关系、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统一等等。通过思辨,考生能够形成独特的观点,并在作文中进行深入论证。
3.写作能力:考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角度和文体,明确立意,组织语言进行写作。题目既适合写记叙文,展现与“梦”相关的具体故事;也适合写议论文,探讨“梦”的价值与意义。
(三)写作方向
1.社会关怀:考生可以探讨如何通过分享梦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例如,论证过程中,通过列举相关的典型人物或事件,展示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梦想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希望。
2.文化传承: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讨“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与价值。例如,分析古典诗词中的“梦”如何反映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以及这些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下水作文及写作思路
(一)老师的下水作文:
枕梦想传心火,万缕情思照山河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在温婉的诗句中,梦如一叶轻舟,载着诗人漂泊于情感的江湖;“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在豪迈的吟哦里,梦似一双翅膀,助诗人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心中的理想之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激昂的呐喊中,梦是一腔热血,是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坚守。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字眼,贯穿了人类文明的长河,它是人生的指南针,是民族的奋进号角,是国家的希望之光。当人们枕着自己的梦,又将梦赠予他人,便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思想的涟漪在彼此的心田层层荡开。
世事纷扰,梦想为号,青春向好,庚续梦想。在时代的浪潮中,有人选择“躺平”,在安逸中迷失自我;而更多的人则以梦想为号,用青春书写梦想,并庚续梦想。韦慧晓,名校博士,毅然投身军旅,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祖国的海疆。她怀揣着对国防事业的热忱梦想,在军旅生涯中不断奋进,她的事迹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国防,为他们种下保家卫国的梦想种子,让更多人明白自身肩负的使命与担当,去追逐守护祖国的壮丽梦想。王兴兴,以科技创新为梦想,致力于开发人形机器人,期望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他凭借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升级,实现了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梦想。不仅如此,他借助春晚机器人舞蹈,激发更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将科技梦想的火种传递给大众,让更多人投身科技创新领域,共同追逐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愿景。梁文锋,DeeSeek创始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开发出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实现了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梦想,并以此为契机,将梦想化作阶梯,帮助更多人踏入人工智能领域,追逐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推动整个行业蓬勃发展。
他们的梦想,是青春的号角,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拼搏奋进,用梦想点亮青春,用青春庚续梦想,用奋斗书写未来。
人生漫漫,梦想为伴,探索星瀚,传递梦想。梦想,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他的成功不仅圆了自己飞天的梦想,更激发了无数国人的航天热情,为更多人种下了探索宇宙的梦想种子,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追逐星辰大海。王浩泽,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她用智慧和勇气实现梦想,并打破了性别界限,为更多女性树立了榜样,为女性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且将航天梦想的火种传递给更多有志之士。王亚平,神州13号航天员,三次太空授课,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在无数孩子的心中,燃起他们的飞天梦。她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航天梦想,更通过太空授课这一独特方式,将梦想的火炬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在心中种下对宇宙探索的向往,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培养了无数潜在的追梦人。
这三位的梦想,是探索宇宙的壮志豪情,是为国家争光的坚定信念。正是有了这样的梦想,他们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向着星辰大海奋勇前行。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将梦想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共同书写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篇章。
山河有恙,躺平无亮,梦想如阳,其道大光。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难与挑战时,梦想如同太阳,照亮黑暗,驱散阴霾。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他们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之中,为后人点亮前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怀揣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梦想,从韶山走向井冈山,从瑞金走向延安,从西柏坡走向北京……实现了“梦赠山河,光耀四方”的愿望,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漫漫征途,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给中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传递给每一个中国人,激励着无数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为实现拯救这个古老国度的梦,他毅然决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与妻书》中说道:“……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他不仅将梦想传递给妻子,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无数同胞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明白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个人都应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耄耋之年,梦仍炽热。新冠来袭,毅然奔赴抗疫一线。他的梦,是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他的梦,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也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他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更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梦想传递给每一个医护人员和普通民众,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
这三位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追求梦想,赠予别人梦想”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将梦想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梦想的光芒照亮了国家和民族的前行之路,激励着无数人为实现共同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不能躺平在时代的舒适区,而应以梦为马,砥砺前行。让我们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的梦想,用青春和汗水浇灌梦想之花。当我们的梦想如阳光般洒向大地,山河定会无恙,未来定会大光。
(二)写作思路分析
1.开头引入:
通过引用古典诗词中的“梦”引出话题,既扣材料,又点明梦在人类情感、精神追求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心论点——当人们枕着自己的梦,又将梦赠予他人,便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思想的涟漪在彼此的心田层层荡开。
2.主体论述:
用三个分论点来展开论述。
第一个分论点:个人奋斗的梦想角度出发,阐述梦对个人的意义,强调梦想是生命不息的动力源泉,通过举韦慧晓、王兴兴、梁文锋三个例子来论证。他们三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点亮青春,吹起青春的号角,并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在各自的领域中拼搏奋进,用奋斗书写未来。
第二个分论点:从探索未知的角度,探讨梦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作用,强调梦是一种无形的纽带,能够连接不同的灵魂,为探索人类未知,增添温暖与力量。
第三个分论点:从为实现梦想而面临困难与挑战时,如何去面对,去迎接挑战,并用如太阳的梦想,照亮黑暗,驱散阴霾,升华主题,提出如果能够将梦赠予他人,那将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强调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融合,以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3.结尾总结:引用一句诗句,再次强调梦的重要性,呼吁大家怀揣梦想,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升华主题,呼应开头。
四、启示与展望
2025年高考作文题以“梦”为核心,从个人情感、精神追求、社会交往等层面展开,引导考生深入思考“梦”的内涵与价值。下水作文分析论证尽管有些粗浅,但也基本能够紧扣主题,即家国情怀,又符合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将个人之梦与社会之梦相结合,体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笔者通过对高考作文题的分析和写下水作文感悟到,我们语文教师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此类作文题引导学生关注个人成长、社会关怀与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作文,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02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