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制度壁垒与突破路径
柴凡珺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引言:
长三角城市群围绕“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产业群”打造全球辐射网络体系的战略定位不断深化,空域资源已成为继土地、海域之后推动要素流动效率跃迁的关键维度;尤其在民用无人机与eVTOL 商业化试运行步伐明显加快的时间窗口内,空域容量分配、飞行服务保障与安全监管机制的精细化治理需求迅速上升,促使上海与苏州在低空经济布局上逐渐形成“技术研发中心—应用场景先导区”互补格局。当前协同治理文献多聚焦行政区划调整、财政体制协商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关于低空经济复杂空域的跨城协同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在宏观政策发布节奏与微观运营主体扩张速度不匹配的背景下,制度设计往往呈现局部创新、整体滞后状态。
一、苏州 - 上海空域协同的发展脉络
(一)政策演化与功能定位差异
苏州市依托智能制造集群与无人机批量制造线,将低空经济写入“实施方案(2024—2026 年)”之战略培育清单,对通用机场数量、起降网络密度、产业园面积与研发投入设置硬性指标,并以财政激励与园区基金锁定执行;上海市在《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中突出国际枢纽与数据通道优势,对智联网基站、航迹交换节点、国际适航验证场景提出定量要求,由市经信、交通、空管组成的“一清单两平台”体系压实监管责任,两城由此形成“苏州制造—上海应用”的分工链,但企业跨域报批需在双轨系统重复递交,周期与成本皆被推高。
(二)空域划设与监管模式并行
苏州在低空改革试点中组建由交通、公安、空管联合值守的飞行服务中心,通过物联网识别与北斗厘米级定位即刻聚合飞行申请、航线批复与风险监测,形成审批与预警同屏闭环;上海需兼顾浦东及虹桥高密度航班,其空域采取阶梯高度与时隙预约并行,审批链条跨军方、民航、地方三级,平均节点超八,因而跨域计划常因版本错位与窗口占用而被迫改签或绕飞,安全裕度与经济收益同步受限,数字接口难以互认进一步加剧操作者培训与系统维护负担,飞行窗口资源利用率持续走低。
(三)产业链耦合与场景落地现状
苏州在高新区与昆山集聚整机装配、飞控芯片、电机及复合材料企业,并借太湖与阳澄湖景区推出环湖低空游览与无人机表演,使日均客流突破三百;上海依托临港与自贸区开展 eVTOL 城际通勤与高值货品冷链驳接,同时完成多条医疗急救测试航段,两地适航标准、数据报文与保险细则尚未并轨,试制样机跨域验证须双重审验与安全测评,项目周期由月延至季,规模化优势被稀释。
二、制度壁垒的深层成因
(一)权责分割与空域划设交
长三角低空空域在国家空管委统一统筹框架内同时承担战略防空、民航运输与地方产业三重功能,决策链条由军方以安全底线预留禁限区、民航以航班排布设定主干航路、地方政府以产业诉求申请灵活高度依次嵌套,权力分布呈现自上而下逐级收敛的漏斗结构;苏州与上海在航班密度、军民融合深度、产业场景分布三项关键变量上的差异使得空域等级划设依据缺乏同构性,军方保持统一刚性参数,民航因浦东虹桥双枢纽高密度运营对缓冲带提出更大安全间隔,地方为无人机规模化运行请求弹性高度,两套坐标系叠加后出现交叉盲区与重叠冗余,运营主体跨域连飞时需在不同航线图与安全协议之间反复核对;统一接口尚未落地导致飞行计划切换邻城节点时被要求重新计算航迹与分离标准,后台流量调控算法无法完成秒级调度,人工补救通过传真与电话介入,航线碎片化与批复延迟叠加,跨域效率随之下降。
(二)审批流程纵深与数字接口不兼容
苏州依托“一中心一平台”将空域申请、航线批复、飞行监控三项职能在同一代码逻辑内贯通,市级窗口受理后以数字签章直接推送空管终端,数据包采用统一 JSON 结构并嵌入北斗时间戳,审批链压缩至两跳;上海仍沿用区级受理、市级汇总、空管集中审核的层级模式,文件交换使用本地化 XML 格式与行政编码,字段命名及加密算法与苏州体系不匹配,运营商提交的报文需进行格式映射与重复签章,航材编号、保险条款、固件版本等字段长度与校验逻辑不一致,自动接口无法直传,人工稽核频繁触发,跨域飞行窗口排队从秒级膨胀至分钟乃至小时;日志文件难以秒级互认,空管对同一飞行器历史航迹需手工关联合并,实时态势图刷新延迟,容量评估转入保守值模式,运营主体被迫预留冗余时间,飞行资源利用率进一步下探,制度壁垒由此固化 [1]。
三、技术标准异步与数据孤岛
(一)标准体系迭代速率差异
低空航空器动力系统、安全冗余架构、通信链路与环境感知算法在苏州依赖以产业园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企业联盟完成版本演进,而上海侧重由交通、经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高校实验室及跨国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联合验证,两城研发触发机制、资金拨付周期、测试指标口径均不一致,导致相同机型在换装最新飞控固件以后仍须分别通过两套压力舱老化测试、振动谱分析与EMC 电磁兼容测定,运营商因双重流程产生的人力与时间支出持续累积;适航文本缺乏跨城同步评审环节,版本号迭代日期错位,保险机构以最严格条款进行费率测算,企业需备存重复技术档案与资质文件以满足两端核查,机载传感器加密算法也因各自对信息安全级别的评定与国密接口调用标准出现差异,云端平台无法在毫秒级自动匹配数据包格式而被迫插入解码转码过程,飞行姿态、气象场剖面、功率余量等高频数据在途中经历延迟与丢包,监管算法缺少连续曲线输入只能采用保守系数估算风险阈值,空域容量动态缓释模型因误差放大而触发预警,短时关闭指定航段的概率上升,协同收益被侵蚀。
(二)数据流动与接口治理破碎
苏州飞行服务平台底层数据结构以设备唯一标识、日志片段哈希、飞行指令时序为主键,强调溯源与事后责任追踪,而上海平台以航迹密度热力格网、气象剖面流式更新为核心,推崇态势预判与实时空域分配,字段命名、枚举取值、加密方式缺乏对照字典,互联桥接层难以借助通用网关在毫秒级完成转换;空域监视系统汇聚的 ADS-B、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U-ATC 基站数据在苏州采用块存 + 事件流模式写入,上海则以时序数据库存储 + 向量检索算法构建航迹特征索引,运营商上传机载日志时一旦文件头与校验位不匹配便触发拒收,人工比对与预处理占用大量保障窗口,跨域飞行计划批量导入时频繁出现校验失败,运维人员不得不在两端配置脚本进行字段映射与格式转码,实时监控链条随之打断;雷达与探测站组合形成的空域态势图难以无损拼接,上海侧航迹预测算法缺乏苏州段历史数据训练,只能采用放大安全间隔的方式抵消不确定性,空域利用率随安全系数递增而显著下降,航班级联延误及低空运输成本同步攀升 [2]。
四、市场主体博弈与投资安全环境
(一)资本配置信号不一致
苏州通过市级产业母基金与政策性引导资金锁定无人机整机、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赛道,基金管理人采用阶段目标达成条款衡量被投企业产线良率与供应链本土化比例,贴现模型引入政府回购兜底系数稀释违约风险溢价,商业银行遂以较高授信限额、较低贷款利率跟进;上海聚焦 eVTOL 总装、跨境空运节点与航材租赁平台,融资结构倚重项目公司配合 REITs 吸纳境外资本,收益估值建立在长周期客运收入与物流周转率假设之上,贴现率受美元融资成本与汇率波动影响呈现上扬趋势,当跨域项目同时依赖苏州整机与上海枢纽时,银行授信序列需嵌入两套偿债优先级,产业基金跟投条款据此重新测算基准收益率,多轮协商使签约周期延伸,期间利率波动制造折现价差,合资运营主体现金流转正窗口后移,内部收益率呈被动滑落态势。
(二)运营权责边界模糊
跨域航线进入常态运行后,空域批复、地面基站维护、保险理赔、应急救援及数据隐私防护分别对应军民航调度部门、市级飞行服务中心、保险集团、应急管理机构与大数据监管主体,苏州在“一中心”模式下将运营商置于第一责任位置并签署总包安全协议,事故赔付限额与保费费率经单一平台完成闭环结算;上海采纳政府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特许经营路径,空域经营权、基础设施所有权与运营管理权分离,运营主体在事故发生后需并行向管理公司、特许机构、联合保险体提交报告并进入多方谈判流程,跨域航线发生损失时,苏州单一责任链与上海多主体责任链交汇导致赔付责任、保费追偿及停飞窗口补偿条款出现交叉点,若合同文本存在管辖地差异,极易触发法院对程序性冲突的认定,仲裁与行政复核并发推高法律成本,运营商在停飞期间因机组折旧、租赁利息与航线时隙流失承担隐性损失,跨域项目收益预期随之继续稀释 [3]。
五、协同突破路径设计
(一)分级空域承载与动态分配体系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走廊统筹框架内,可先行参考民航主干航路与军方禁限空域的既有边界,综合航迹密度、机场盲降刚性需求、军方例行演训静默窗口以及沿海季风与内陆湿热锋面交替形成的季节性气象特征,按照“核心运输航路—城市低空走廊—场景体验空中箱体”三阶梯承载结构完成空域重塑,每一级承载单元配套相应的流量控制算法与最小安全间隔阈值,空管部门通过多频雷达、ADS-B 地面站、毫米波探测栅格以及高空风廓线雷达的多源融合,借助 AI 轨迹预测模块实时计算航迹拟合拥塞概率并赋予动态置信区间,再把可用槽位调整结果以 API 方式推送至苏州与上海飞行服务平台,地方监管端自动更新航班指令与时隙配置,以此消解静态规划所固化的空域碎片,兼顾军民航纵向分离与产业空域横向耦合,确保低空高密度运行与高空干线航路互不掣肘。
(二)跨域数字监管与数据共享平台
构建统一资源编码规则和国密加密传输协议,将飞行计划、航迹回放、机体维护日志、适航证书指纹等核心数据写入区块链分布式账本,通过 BFT 共识机制确保跨域流转不可篡改;监管侧利用零知识证明完成对运营商隐私字段的密态合规审查,避免原始日志重复上传;两地平台在联邦学习框架下共享模型权重而非数据本身,实现风险识别算法共同进化,同时保护商业敏感信息,平台北向接口向军方空管系统同步开放,南向接口为运营商提供秒级批量报批通道,进一步压缩跨域飞行的准备窗口。
(三)复合场景递阶试点与价值兑现
依托苏州智能制造基地的整机调测能力与上海自贸区全球物流枢纽的海关便利政策,率先开辟“苏州工业园—洋山港”智慧物流走廊,将芯片中间品、生物医药冷链与精密仪器零组件作为首批空运品类,通过全天候温控舱与姿态监测系统改写陆运易震风险与通关滞留瓶颈;随后串联太湖沿岸水体生态监测与环湖文旅观光航线,使用同一平台调度逻辑递晋至医疗急救快速转运网络,实现产业货运、文化体验、公共服务三重场景阶梯式扩张,辅以阶梯定价与权益置换模型让运营商在多元收益之间灵活对冲市场波动。
(四)治理合约框架与风险共担机制
设立长三角低空经济委员会,分设空域治理、数字平台、产业投资、公众安全四个职能单元,由三省一市交通主管部门、军航空管代表、地方财政、龙头企业、再保险集团与高校实验室共同构成理事会,制定多边治理合约,对决策权、收益分配、责任承担与争议解决建立链上可执行条款;合约载明空域容量超载、设备故障率异常、极端天气撤航等风险触发条件,按事前预警、事中压舱、事后赔付三阶段设定分摊系数,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划转准备金至指定托管账户,确保跨域运营不因突发事件而资金链断裂,并借助链上透明度强化公众对低空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信任基础,从而为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迈向更大规模复制奠定可持续的金融与治理底座。
六、结论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驱动要素流动速度持续攀升,低空经济将在货运、客运、公共服务多维度与超大规模城市群治理深化相伴成长,苏州与上海用空域联动实践检验跨域协同治理的可行性,制度突破路径为后续杭州、合肥、宁波等城市加入统一空域网络奠定技术与规则基础,随着智能感知、绿色动力与量子加密通信加速成熟,低空经济将在绿色、安全、智能全要素体系下重构区域竞争版图,届时空域治理从地方协同迈向全国统筹的纵深治理,长三角样本或将演化为国家级低空治理范式,研究仍需对政策演化、技术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保持跟进,以期不断完善空域协同与产业共生的综合框架。
参考文献
[1] 兰旭东 .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焦点与对策 [J/OL].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2025-07-05].
[2] 康健 . 低空经济发展法律规范供给的地方实践及其完善 [J/OL].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14[2025-07-05].
[3] 朱展颜, 张博, 刘雪妍. 长三角低空经济:构建“耐心资本 + 低空生态”的创新范式 [N].安徽科技报 ,2025-06-11(012).
作者简介:柴凡珺(1985—),女,甘肃兰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数字艺术研究、新媒体运营与策划
基金资助:2025 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对策类)“长三角低空经济一体化协同机制研究——以苏州—上海空域联动为例 ”(项目编号:Y2025LX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