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张樱巾 郭子健 白雲锋 朱墨翰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1 引言

2024 年 1 月 1 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施行,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实践养成。因此,高校应当借助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引导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2 爱国主义教育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

2.1 目标层面的高度契合

2.1.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性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知行合一”,要求大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深入基层,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中践行爱国精神,实现从理论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实践的升华。

2.1.2“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

“三下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心怀“国之大者”的青年。与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的核心目标高度一致,二者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 实践路径的深度融合

2.2.1 国情认知与情感激发

大学生通过“三下乡”深入农村、边远地区,直观感受国家发展成就与现实挑战。在田野调查、志愿服务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增强“四个自信”。

2.2.2 专业能力与爱国行为的结合

“三下乡”要求大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基层问题,比如爱心义诊服务等,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具体能力。这种“学以致用”的模式,使爱国主义教育脱离空洞说教,成为“行动中的思政课”。

2.3 价值实现的协同效应

2.3.1 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三下乡”通过直面基层社会的真实需求,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倡导的“小我融入大我”精神。

2.3.2 奋斗精神的淬炼

艰苦的基层实践磨砺意志品质,帮助大学生克服“躺平”心态。例如,参与乡村振兴调研的学生在走访贫困户后,更易形成“强国有我”的使命感,这与爱国主义教育强调的“青春奉献祖国”形成共鸣。

3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路径

“油海先锋”实践队深入曾经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的渤海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牛庄镇,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寻访红色印记、访谈抗美援朝老兵、传承非遗文化、开展实践调查、进行体验学习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3.1 以红色资源为依托,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文旅部门,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将参观、访谈、研讨相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3.1.1 红色教育基地的沉浸式学习

“油海先锋”团队通过参观渤海区抗战烈士祠、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崔志明,将革命历史转化为鲜活教材。例如,老兵以顺口溜讲述战场经历,使“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具象化。这种“现场教学 + 口述历史”的模式,比课堂讲授更具情感冲击力。

3.1.2 红色精神与时代使命的链接

团队参观渤海区抗战烈士祠、牛庄镇委党校,结合党史照片与乡村振兴成果,引导学生理解“红色江山”与“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强化“强国一代”的历史责任感。

3.2 以专业能力为纽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高校需按专业分类设计实践主题,如农科生助农科技推广、医学生开展乡村义诊,使爱国情怀落地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3.2.1 学科特色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

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拜访胜利油田退休工人,从“石油大会战”故事中领悟“为国献油”的胜利精神。这种现场访谈式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紧密结合。

3.2.2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团队走访当地标杆企业,感知产业脉动。通过参观企业,了解其铸件制造工艺流程以及在制造过程中实现的智能化水平等。实践队学生提出“高校 - 企业- 乡村”技术转化设想,体现工科学生的报国路径。

3.3 以文化传承为载体,筑牢民族认同根基

高校团委可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数字化、文创设计等手段活化传统文化,避免爱国主义教育陷入“符号化”窠臼

3.3.1 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

一方面,走进非遗让队员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深化了对非遗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活力的认知。另一方面,带着承载历史智慧的非遗技艺走进基层一线、走进幼儿园,可以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生长,也深化了队员们对新时代师道精神内涵及“为民服务”初心的理解。

3.3.2 爱国教育的代际传递

在社区托管中心、幼儿园等地开展“认识国旗”“防溺水情景剧”活动,通过互动游戏在儿童心中播撒爱国种子,体现青年服务社会的长远视野。

3.4 以社会治理为切口,培育公民责任感

高校可联合社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志愿服务常态化,形成“实践- 反思- 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团队参与社区反诈宣传、交通疏导等“小事”,让大学生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理解“爱国即爱民”的深刻内涵。通过发放头盔、清理小广告等行动,学生直观感受基层治理难点,从而增强“共建美丽中国”的参与意识。

4 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联动,本质上是将国家意识形态诉求与青年成长需求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基层实践的“大课堂”,大学生得以在服务社会中校准人生坐标,使爱国主义从情感自发升华为理性自觉,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武则超 .“三下乡”社会实践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探赜[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45(22):178-181.

[2] 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Z].2023.

[3] 王晓燕 , 刘海峰 .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化路径研究 [J]. 中国高教研究 ,2023(12):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