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助力小学体育教学提质增效
宋丽娜
唐山市路北区教育局 063000
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挖掘更多学生们喜欢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产生对于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兴趣。在讲解运动锻炼技能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展示项目或者技能的细节内容,提高学生的锻炼效率。教师在引入信息化教学工具时一定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而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展开多元化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提高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以及增加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利用微课视频解析运动难点
在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助力小学体育教学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来解析运动难点,让学生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运动锻炼技巧,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在微课视频当中,教师可以对相关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了解从起始姿势到动作结束整个过程中的要点。微课视频体量短小,学生们在观看时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就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究,利用微课视频的辅助作用可以有效解析运动难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提高运动效率。比如,在“武术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录制微课视频,讲解武术套路中的一些动作衔接技巧、复杂招式的细节,诸如太极拳中的云手等等动作。小学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将复杂动作进行拆分,让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动作姿势,包括每一个动作节点的发力点、具体形态等等。在进行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的慢动作回放等功能,提高学习水平。在进行运动锻炼时,学生们也更能把握细节内容。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易错点录制成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尝试将错误动作和正确动作,并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继而突破武术技能中的难点,提高自身在自主学习和运动锻炼中的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
小学体育教师在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体育学科体质增效时,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电子设备,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故事教学情境、问题教学情境、游戏化教学情境等,进而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拆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方面,教师可以构建教学情境,提高知识内容的新鲜度和趣味性。在实践部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数字化资源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操过程中。比如,在“列队”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原本的枯燥乏味的训练方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游戏化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森林中小马、小鹿、小松鼠等动物在一起快乐游玩的场景,接下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们,马上就会迎来暴风雨,此时画面中展现出小动物们两两一对借助大树叶并排走路的情境。教师可以借此构建多媒体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学习“列队”中的立正、稍息、齐步走等动作技巧。体育教师还可以继续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小动物们的列队场景,让学生可以在观看趣味性的动态视频之后了解运动锻炼技巧,以趣味化的方式学习理论知识。而在列队动作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模仿小动物们的动作姿势,提高训练水平。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体育精神
在小学体育学科教育中,教师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一些运动技巧,更在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而想要达到该目的,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入一些趣味化的资源,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感受,让学生能够产生运动锻炼兴趣。但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体育运动锻炼过程当中感受体育竞技精神,磨炼自身的意志力和品质,进而不断突破困难,掌握更多的经验,有效提高自身的运动锻炼水平。比如,在“田径训练”环节当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一些节奏动感的音乐,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调整呼吸,展开运动锻炼过程,继而不断磨练意志力,培养自身的体育精神。体育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田径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体育精神,进而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学生们也能够学习他们身上可贵的精神品质,更具运动锻炼的意志力和信心,并在田径运动过程当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体育精神[1]。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提高小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运动锻炼效率,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利用微课视频解析运动难点,构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同时体育教师也能助力小学体育学科的发展,达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葵 . 信息技术助力体育健康教学发展——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策略 [J]. 运动 - 休闲 :( 大众体育 ),2021(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