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关联策略的实践与探究

作者

郑丽娜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引言

初中是文学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通过诗歌阅读教学,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优化审美情趣,对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然而,也要注意到,在传统的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关注单篇的教学和讲解,对于知识之间的关联并没有充分整合和渗透,未能形成系统完善的诗歌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诗歌阅读能力的培养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落实关联性策略,构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对诗歌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理解,从多个角度理解诗歌,从而为诗歌阅读教学取得良好成效提供必要思路。

1 当前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整体情况来看,教师越来越关注阅读教学的各项内容,但是在具体操作环节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教师诗歌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的是逐句逐点讲解和分析挖掘的方式,更加关注字词的释义解释和诗歌主旨的归纳等,在基础知识方面进行传授,但是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模式的创新性和教学方法的融合性,整体教育过程并没有精准互动和趣味导向。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对诗歌阅读不具备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无法将知识充分整合、融会贯通,更无法体现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二是知识讲解缺乏关联性。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孤立的讲解模式,对于每一首诗歌进行讲解,但是对诗歌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意象和主题方面的联系,并没有充分挖掘和融会贯通。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诗歌内容的过程中,无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体系的优化,这对于学生诗歌学习效果的优化和综合学习质量的提升会造成严重影响,无法形成系统完善的诗歌阅读方法。在面对全新的诗歌文本的时候,学生也无法进行融会贯通。

2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关联策略的实践措施

2.1 充分关注文本内容关联,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在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文本内容关联性方面切实有效加强,让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之中,对诗歌的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才能体现出更加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诗歌文本内部有着丰富的关联性,例如,意象与主题、诗句之间都有着十分显著的逻辑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要确保学生对其相互关联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理解,充分发现各项内容,并且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前提下,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得到优化。例如,在针对曹操的《观沧海》内容进行教学时,要确保学生对其中的大海的壮丽景象进行深入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句之中的意象组合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意象、主题和诗歌主旨的内在关联,让学生把握两者的融合性关联性,在感受其中胸襟广阔和豪迈气概的前提下,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文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从而让学生对诗歌之中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进行更深刻理解。以此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关联性和总体教育效果,为学生阅读能力增强提供必要保障。

2.2 确保课内外文本关联,拓展诗歌阅读视野

在关联策略的交融和渗透过程中,要确保课内诗歌与课外诗歌有效联系,促进资源的拓展和融会贯通,以此使学生的诗歌阅读视野得到拓宽和完善,使其进一步深化理解相关诗歌内涵。教师在关联性策略的执行过程中,要结合课内诗歌的相关主题和色彩要求,在诗歌表现手法、作者生平、主题内涵方面要充分明确,然后选择和匹配与之相对应的课外诗歌资源,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进一步拓宽自身的阅读视野。例如,在杜甫的《望岳》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例如《登高》《春望》等,确保学生更深刻感受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其中所体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其中风格的沉郁顿挫,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其他诗人描写泰山的诗,例如匹配李白的《游泰山六首》等内容,让学生对比不同诗人对同一事物的情感表达和描写手法,以此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更为显著的比较分析能力。

2.3 确保学科间关联,丰富诗歌理解内涵

在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方面进行有效加强,要让学生充分明确,诗歌内容和其他学科有着至关重要的紧密联系,可以把诗歌内容和地理学科、历史学科、美术学科等有机联系,实现跨学科融合,从而确保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理解,在理解层面和角度方面也可以实现充分融会贯通。例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融入历史学科的内容,对于唐朝的边疆地域进行有效介绍,使学生理解诗人出使边塞的背景。同时也融入地理学科内容,让学生感受边塞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和美术学科有效联系,让学生结合诗歌意境创作相对应的绘画作品,并在视觉艺术表达方面使学生更深刻感受诗歌的整体意境。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诗歌理解方面更深入更全面,从而优化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2.4 与生活实际融合关联,增强诗歌情感共鸣

在诗歌阅读教学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是来源于生活的,诗歌和生活实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诗歌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把诗歌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关联。让学生在生活中对诗歌的无穷魅力进行更深刻感受,确保学生对于诗歌有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中秋节时与家人团聚或分离的情景,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更深刻感受诗歌中所体现的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与诗歌相关的经历,如在旅行中看到眼前的美景,想到哪一首诗歌,从而确保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理解和认知,强化记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优化其语文学科素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出良好教学成效,教师应充分落实关联策略,确保内容文本、多学科与生活实际等能够融入诗歌阅读教学过程中,在各个方面协同推进优化发展,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拓宽阅读视野,为其诗歌理解能力的增强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 慧 . 初 中 语 文 诗 歌 教 学 的 审 美 教 育 策 略 探 究 [J]. 中 学 语文 ,2024(04):36-38.

[2] 李晓明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创新路径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2023(11):42-44.

课题名称:本文系2022 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单元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联策略研究》,课题编号JSZJ2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