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 雨污分流改造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胡蓉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5
引言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建成于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受当时建设标准限制,普遍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系统。这类系统在日常使用中,不仅因管道老化、淤积导致排水能力下降,每逢降雨还易引发小区道路积水、地下室渗水等问题,严重影响居民出行与居住安全;更关键的是,合流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河道或市政管网,加剧了水体污染,与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严重不符。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将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纳入民生工程,雨污分流改造作为核心内容之一,其施工质量与效率备受关注。然而,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基础资料缺失、建筑物间距小、地下管线复杂、居民居住密度高等特点,导致施工中面临勘探难、协调难、防护难等多重挑战,传统施工技术难以直接适配。因此,系统研究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的施工技术要点,针对性解决施工中的痛点问题,对保障改造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推动城市排水系统升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工程概况
本研究依托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位于某城市老城区核心地段,涉及的某老旧小区建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总占地面积约 1.8 万㎡,共包含 12 栋 6-9 层居民住宅楼,居住人口约 860 人。因建设年代久远,小区原有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合流制,管道多为混凝土材质,长期使用后出现严重淤积、渗漏及管径不足等问题,每逢降雨易引发道路积水,合流污水直排周边河道还对区域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为响应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排水防涝专项工作要求,本次改造工程主要围绕小区内部雨污管网重构、入户管改造、路面恢复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展开,计划新建 DN300-DN600 雨水管网约 850m 、DN200-DN400 污水管网约720m,同步更换老化入户排水支管 320 余处,并对改造区域内 2800 ㎡破损路面及 6 处绿化带进行修复,工程预计总工期为 90 天,旨在通过系统化改造实现小区雨污彻底分流,提升排水能力与居住环境质量。

图 1 某市雨水干管评估统计
2 工程重点和难点
2.1 老旧小区基础资料不齐全,勘探难度大
该老旧小区因建成时间超过 20 年,原始建设档案存在保管不善、遗失或未电子化存档等问题,导致小区地下管线分布图纸、建筑物基础结构参数、地质勘察报告等关键基础资料严重缺失。施工前开展现场勘探时,既无法依据完整图纸预判地下既有管线的具体走向与埋深,也难以准确掌握场地土层分布情况。部分区域因建筑物密集且缺乏基础数据支撑,无法采用大型勘探设备,只能依靠人工手持探测仪进行作业,不仅大幅增加了勘探工作量与时间成本,还导致勘探结果的精准度受到影响。
2.2 施工范围广、工期长,协调难度大
本次改造工程覆盖小区全部 12 栋住宅楼及周边公共区域,施工范围涉及小区内部道路、绿化带、居民楼前空地等多个区域,且工程预计总工期达 90 天,施工周期跨越雨季与居民日常出行高峰时段,协调工作面临多重挑战。从施工区域协调来看,需同步推进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入户支管及路面修复等多工序作业,各施工区域之间存在交叉重叠,如某路段需先开挖铺设污水管,再进行雨水管施工,后续还要开展路面恢复,需精准协调各工序的施工顺序与时间衔接,避免出现工序冲突或工期延误。从居民协调来看,施工期间的噪音、粉尘会影响居民日常生活,且部分施工区域需临时占用居民停车位、出行通道,导致居民投诉意见较多,需安排专人每日与居民沟通,及时解决施工带来的生活不便问题;此外,还需与小区物业、周边社区居委会、市政管理部门等多方协调,进一步加大了协调难度。
2.3 老旧小区建筑物间距较小,施工期间周边建筑物防护要求高
该小区 12 栋住宅楼均为 6-9 层建筑,楼间距仅为 8-12m ,远小于新建小区标准楼间距,且部分居民楼建成时间久,建筑物基础与墙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对施工期间的沉降、振动等干扰因素极为敏感,周边建筑物防护成为施工中的重要难点。在管网开挖施工过程中,需在建筑物周边 2-3m 范围内进行深度 1.5-2.5m 的沟槽开挖,若开挖过程中出现土方坍塌或基坑降水不当,极易导致周边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进而引发墙体开裂、门窗变形等问题。施工中使用的挖掘机、破碎机等大型设备产生的振动,可能导致建筑物墙体出现裂缝,需在设备作业区域设置减振垫层,并控制设备作业强度与时间,这些防护措施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与工期,还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3 老旧小区 雨污分流改造施工技术的设计
3.1 沟槽支护
沟槽支护设计需充分结合老旧小区特殊的场地条件,核心在于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状况与周边环境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支护方案,避免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及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对于小区内建筑物间距较小、地下管线分布密集的区域,“钢板桩 + 内支撑” 的支护体系是较为优选的方案,这类钢板桩需具备足够的强度与抗渗性,确保在沟槽开挖过程中能有效阻挡两侧土体坍塌,同时防止地下水渗入沟槽内部。在沉桩作业时,需严格控制施工精度,保证钢板桩的垂直度,且桩体之间的连接需紧密,避免因锁口不严出现渗水问题。当沟槽开挖深度较大时,仅依靠钢板桩自身的支护能力难以满足安全要求,此时需增设型钢内支撑,通过合理设置支撑间距与高度,将钢板桩承受的土体压力传递至支撑结构,确保整个支护体系的稳固性。
图2 沟槽支护示意图

3.2 管道铺设与连 接
管道铺设与连接的设计需兼顾排水功能需求与施工可行性,首先在管道选型上,需结合小区雨水、污水的排放量及输送特点,选择兼具耐用性与安装便捷性的管材。雨水管道需具备较大的输送能力以应对降雨时段的排水需求,而污水管道则需注重防渗漏性能,避免污水泄漏污染土壤或地下水。在管道正式铺设前,对沟槽底部的处理至关重要,需先彻底清理槽底的杂物,再根据槽底的地质情况铺设合适的垫层,若槽底为杂填土,需铺设级配砂石垫层以增强地基承载力;若存在软土层,则需增设混凝土基础,确保管道铺设后不会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管道变形或破损。管道连接环节是保障排水系统密封性的关键,不同材质的管道需采用对应的连接方式,连接前需对管道接口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与氧化层,确保接口处贴合紧密。

3.3 抛石挤淤
在老 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中,抛石挤淤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沟槽开挖时遇到的局部软土地基或淤泥层。这类地基承载力不足,直接铺管易引发后续沉降、管道变形,因此需通过该技术加固地基。施工前需先勘察软土或淤泥的分布、厚度与含水率,明确抛石范围,避免材料浪费或加固不彻底。 抛石需遵循 “由下至上、分层抛填” 原则,底层选用大粒径、高强度块石,利用其重量挤压淤泥向周边排出,形成稳固支撑。抛填时控制速度与厚度,同时人工配合机械整平,保证表层平顺。待底层抛填至淤泥挤出量减少后,换用小粒径块石填充缝隙,提升地基密实度。

结束语
综上,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需结合场地特点,针对性解决施工难点,优化技术方案。本文梳理的施工技术要点,可有效指导实际工程开展。未来改造中,还可进一步结合智能化技术提升施工精度,持续完善技术体系,推动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提质增效,为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民生改善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侯连珍 . 关于市政雨污分流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举措的思考[J]. 清洗世界 ,2021,37(07):124-125.
[2] 周勇国 . 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雨污分流系统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3):81-83.
[3] 刘永富 . 市政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项目管理要点实例分析 [J]. 建筑与预算 ,2021,(07):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