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
张娇娇
山西省翼城县北关小学校 邮编:043500
摘要:本文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问题,分析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环节必要性,提出多种有效途径与策略。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载体,通过语文课堂系统性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文章从必要性、途径与策略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促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渗透
一、传统文化渗透语文课堂必要性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承载着民族智慧与价值观念,将其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重任,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做人处世智慧,通过语文课堂系统性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小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学生思想可塑性强,传统文化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传统文化包含诸多文学经典、历史典故、传统美德等内容,这些素材本身就是语文教学重要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现代教育环境下,学生接触外来文化机会增多,如何保持文化自觉意识,坚守民族文化底蕴,成为教师面临重要课题。语文课堂作为文化传播主阵地,理应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重任。通过系统规划,科学安排,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潜移默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这种渗透既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又能提高语文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双赢局面。同时,传统文化渗透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培养其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途径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环节需构建多元化策略体系,确保文化内涵与语文知识有机结合。文本细读法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蕴含传统思想精髓,感受文化底蕴;情境体验法通过构建特定历史场景或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典故探究法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历史典故背后文化意义,形成深层理解;人物品析法通过解读文本中历史人物言行特点,感悟其体现传统美德与品格。延伸拓展法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建立更广阛知识网络。跨学科融合法将语文学习与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结合,形成立体化认知体系;实践转化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将知识内化为能力与素养。而演绎创新法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演绎,赋予新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这些途径相互补充,形成完整教学链条,让传统文化自然融入语文课堂。
六年级上册鲁迅《少年闰土》一课蕴含丰富乡土文化元素,教学中可采取“文化探源—体验感悟—创新应用”三维整合路径实现传统文化深度渗透。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作品背景下江南水乡民俗风情资料,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地方传说等,建立知识储备。课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绍兴水乡风貌,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乡土氛围,理解作品地域文化底蕴;结合课文提到特色食材,探讨江南饮食文化与气候、地理关系;针对闰土讲述的历史传说,延伸讲解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与民间传说流变;分析闰土捕鸟、摸鱼等农耕生活技能,感悟农耕文明智慧。对比乡下少年与城里少年形象,思考工业化进程中传统乡土文化变迁;通过朗读体会鲁迅笔下方言表达艺术,品味地方语言魅力。课后组织学生开展“家乡传统文化寻访”活动,采访长辈记录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制作多媒体作品展示,实现传统文化跨时空传承,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深刻感受中华文化根脉,培养文化自信与归属感。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传统文化深化语文素养策略
传统文化深化语文素养策略应建立在学生认知特点与文化传承规律基础上,形成系统性教学模式。情感共鸣策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情感内涵,引导学生建立情感共鸣,增强文化认同感;文本解构策略指导学生从文本结构、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维度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品背后文化脉络;比较鉴赏策略引导学生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文化进行比较,增强文化自觉。生活关联策略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艺术转化策略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中描绘内容转化为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加深理解。当代价值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价值与意义,培养文化自信;创造性转化策略鼓励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诠释与表达,赋予新时代内涵。而体验浸润策略通过仪式、节庆、习俗等活动体验,让学生全身心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实现文化浸润与认同。这些策略相互融合,形成立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采用多元策略实现传统文化深度渗透。课前准备阶段,运用生活关联策略,请学生搜集家乡过春节方式,建立与文本关联基础。初读文本阶段,采用情感共鸣策略,通过老舍先生笔下热闹喜庆春节氛围描写,唤起学生春节记忆,引发情感共鸣。深度解读阶段,运用文本解构策略,引导学生品析作者如何通过灯笼、庙会、走亲访友等细节描写展现北京春节独特习俗与人情味。文化探究阶段,采用思辨探究策略,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所反映中国人重视亲情、尊老敬老、团圆和睦等传统价值观。比较分析阶段,运用比较鉴赏策略,引导学生比较北京与其他地区春节风俗异同,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春节习俗变化,深化文化认同。创新表达阶段,采用创造性转化策略,请学生撰写家乡春节风俗作品,或设计春节主题手抄报,将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个人创作成果。总结提升阶段,运用当代价值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发展春节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课文内容,更深刻感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实现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渗透具有重要教育意义,通过系统构建理论框架,科学设计教学途径,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这种融合既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又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民族自信心。未来语文教学应继续探索传统文化渗透新路径,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构建更加完善课程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韩永芳.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读与写,2018,15(7):51.
[2] 阳耀慧. 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J]. 软件(电子版),2020(2):155.
[3] 郝桂芬.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3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