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文化馆发展路径探索
于汶涛
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馆 615000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些机构不仅促进了经济恢复时期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还在提升民众文化修养、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文化馆的核心职能在于策划和组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文艺演出、艺术培训课程以及文化展览等,旨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1]。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文化馆面临着服务理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宣传推广乏力等问题,导致参与群体老龄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下降、活动影响力减弱等困境,亟需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创新突破。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功能与时代价值日益凸显。传统群众文化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促使文化馆必须加快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改革创新进程。文化馆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时,应当重点提升活动品质,注重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来契合当代群众的审美取向,从而增强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获得感。
1、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文化场馆建设已成为破解传统场馆困境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文化场馆数字化转型的热潮,这一举措不仅显著提升了文化机构的公众认知度,更为那些工作繁忙、难以抽出完整时间参与线下文化活动的中青年群体提供了便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规模聚集性文化活动被迫暂停,实体场馆运营受限,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这一特殊时期为文化场馆的数字化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各地文化机构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契机 [2]。
在重要节庆期间,文化场馆可采用线上直播方式开展文化活动,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前期宣传推广。通过配置专业直播设备、搭建数字化演播空间,文化场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实现服务升级,相比新建实体场馆,这种模式在资金和人力投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培训课程同质化现象,文化场馆需要立足自身特色,深入调研群众实际需求,持续开发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期待的精品课程,通过提升课程质量来增强吸引力。
2、提高社会参与度
增强公众文化参与度需从以下几个维度着手:首先,依托多元化文化项目提升文化机构影响力。持续举办各类惠民活动以强化群众基础,以阿拉善盟文化馆为例,其常态化运作的馆属艺术团体及文化志愿队伍通过系统培训、基层巡演等形式深入社区,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显著提升了参与热情。其次,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下沉基层,推行 " 定制化 " 文化配送服务,将专业文艺演出延伸至牧区嘎查和居民社区,同步开展文化知识普及。通过在公共空间组织冠名活动,将文化服务延伸至旅游景点,重点把握文旅结合契机,开发特色文旅项目,借助地域文化资源培育演艺产业,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本土文化魅力。
3、以因地制宜为原则,打造地区的专属文化品牌
我国地域广袤,各地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质。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下,唯有整合各类资源要素,方能切实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因势利导的工作方针,打造具有地域标识度的文化品牌,进而将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有机统一,构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范式。这种模式既能回应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又能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取得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突破 [2]。以阿拉善地区为例,当地可依托特色文化资产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巴丹吉林沙漠东侧的曼德拉山岩画作为人类早期艺术瑰宝,享有“亚洲之冠,世界第二”的美誉。文化机构应当深度开发这类历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内在价值,转化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独特性与吸引力,扩大参与覆盖面,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4、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绝非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的简单叠加,其核心在于实现地域特色文化与旅游经济的深度互嵌。这两种产业形态虽然都能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情趣,但各自的服务定位存在显著差异。当地文化事业主要面向本土居民,其发展依赖于当地人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场馆等基础设施也以服务本地社群为主要功能,旨在满足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3]。相比之下,旅游经济更注重吸引异地游客,通过流量导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尽管两者的服务主体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惠民利民—
旅游业侧重创造经济价值,文化事业则聚焦于精神文化建设。真正的文旅融合是要实现这两种业态的优势互补,借助旅游渠道汇聚八方来客,让游客在观光过程中深度体验地方文化精髓,进而推动特色文化的跨地域传播,这才是文旅协同发展的深层价值所在。
结束语
综上,在当前发展态势下,文化馆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转型升级。工作人员应当扎根基层实践,深入群众生活,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强化责任担当,持续增加财政支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多方协作形成文化惠民工作合力。同时,在推进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要注重创新发展理念,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会鸟 . 新形势下文化馆发展路径探索 [J]. 时代报告 ,2022(26):83-85.
[2] 王晨.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的东明县文化馆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4):250-252.
[3] 路静 . 新形势下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策略 [J]. 牡丹 ,2025(4):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