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 赋能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的实施保障与风险规制研究
祁慧玲 唐柳青
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 523900
一、引言
随着跨境电商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2024 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突破 2万亿元,2025 年上半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 5.7% ,产业对 AIGC 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1]。此前研究已明确 AIGC 驱动下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的重塑路径,但在实践推进中仍面临多重梗阻:政策层面缺乏专项支持与协同机制,导致院校改革动力不足;资源层面存在算力设施短缺、实战案例匮乏等问题,制约教学落地;伦理层面因 AIGC 生成内容的特殊性,引发学术诚信、知识产权等争议;评价层面传统标准无法衡量人机协同能力,难以保障培养质量 [5]。因此,构建系统化的实施保障体系与风险规制策略,成为推动 AIGC 教育应用落地的关键前提。
二、AIGC 融入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的核心梗阻
(一)顶层设计与落地衔接断层
当前国家层面虽出台《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 年)》等政策,但地方院校在落实中面临 “三缺” 困境:缺乏专项财政资金支持 AIGC 实训设施建设,缺乏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企业、院校资源,缺乏配套激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4]。政策与实践的衔接断层,导致教育改革推进缓慢。
(二)硬件与内容双重供给不足
一方面,AIGC 教学对高性能算力、专业虚拟仿真平台等硬件要求较高,多数职业院校存在设备老化、算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支撑复杂场景的实训教学;另一方面,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缺乏与企业真实运营场景对接的 AIGC 实战案例、提示词模板等内容,且更新机制僵化,难以跟上技术迭代速度 [3]。
(三)边界模糊引发多重争议
AIGC 的便捷性使学术诚信边界趋于模糊,学生存在过度依赖 AI 生成作业、论文的现象;同时, AI 生成内容可能涉及抄袭、肖像权侵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而院校缺乏明确的伦理规范与风险防控机制 [5]。此外,跨境电商场景中多语种内容生成的文化适配性问题,也可能引发跨文化沟通风险。
(四)能力衡量标准存在偏差
传统评价以试卷考核、操作结果为核心,无法有效评估学生在人机协同中的创意贡献、工具优化能力及决策逻辑;同时,对教师 AIGC 教学成效的评价体系缺失,难以引导教师主动优化教学方法 [2]。评价标准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三、AIGC 教育应用的实施保障体系构建
(一)夯实硬件与内容基础
通过建设 “AIGC 跨境电商创新实训中心”,配置高性能服务器、虚拟演播设备及多语种智能翻译系统,并集成 ChatGPT、Midjourney 等主流工具打造与产业接轨的实训环境来推进硬件设施升级;联合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企业共同开发涵盖真实运营案例、AI 工具操作手册、提示词设计模板等内容的 “AIGC 跨境电商教学资源库”,同时建立季度更新机制确保资源时效性以实现教学资源共建;依托区域职教集团搭建 AIGC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院校实训资源、案例库及师资的互联互通,以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完成共享平台搭建。(二)深化 “校 - 企” 协同培养
与 AIGC 技术企业合作开展 “理论 + 实操” 定制化培训,内容涵盖工具应用、教学设计、伦理风险识别等,且每年累计培训不少于 60 学时;推行教师 “顶岗实践” 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赴跨境电商企业参与 AIGC 相关项目运营不少于 3 个月以积累实战经验;为每门 AIGC 相关课程配备 1 名校内教师与 1 名企业导师,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教学,企业导师指导实战项目,实现 “理论 - 实践”无缝衔接。
四、AIGC 教育应用的风险规制策略
(一)划定边界与责任
制定《校园 AIGC 应用伦理公约》,从规范层面科学界定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范畴。具体而言,允许其作为辅助手段参与市场调研活动及文案初稿撰写工作,同时明确禁止直接提交人工智能生成的作业、论文成果。此外,要求学生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比例及来源进行规范标识,旨在有效规避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在多语种内容生成教学体系中,引入 “跨文化伦理” 专业教学模块,以文化符号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为指导,系统讲解目标市场文化禁忌。通过开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文化适配性评估实训课程,运用学术化的评估标准与实践流程,切实提升学生对跨文化传播风险的预判与应对能力。同时,组建专业化的伦理监督小组,依据既定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学生作业及实训成果进行抽样审查。针对违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行为,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流程,实施批评教育与学术惩戒措施。
(二)聚焦过程与能力
构建 “过程性评价 + 结果性评价 + 创新性评价” 三维多元评价模型,明确各维度权重与核心指向: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 AIGC 工具应用逻辑的合理性及团队协作的实效性,占比 40% ;结果性评价聚焦跨境电商项目实战的落地成效与商业价值转化,占比 30% ;创新性评价则侧重创意设计的独特性及问题解决方案的突破性,占比 30%[2], 。同步利用 AIGC 技术开发智能评价系统,通过自动追踪学生实训中的工具操作轨迹、决策调整节点等过程数据,结合教师的专业点评与企业导师的行业标准评估,实现 “数据客观记录 + 人工专业研判”的协同评价,提升评价的全面性与精准度。此外,建立 “院校 - 企业 - 行业”三方联动的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专项评估,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反馈动态优化评价指标与标准,确保评价体系与跨境电商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需求高度适配。
五、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AIGC 赋能跨境电商职业教育的落地,需以实施保障体系为支撑、风险规制策略为底线,二者协同发力形成闭环。通过政策协同、资源升级、师资强化构建的保障体系,可破解改革落地的资源与动力难题;通过伦理规范、评价创新形成的规制策略,能有效防控技术应用中的潜在风险。这一“保障 - 规制” 体系与前期研究的 “重塑路径” 相互呼应,共同构成 AIGC 时代跨境电商职业教育改革的完整框架。未来可进一步探索 AIGC 技术在评价自动化、风险预警等方面的深度应用,持续优化体系效能。
参考文献
[1] 农丽燕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跨境电商发展的机制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2025 (13):52-54.
[2] 牛建国,夏飞龙 . AIGC 促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J]. 企业经济,2023,42 (10):85-94.
[3] 卢洋 . AIGC 技术在跨境电商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与策略 [J]. 对外经贸,2025 (05):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