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剖析《圣经》中文译本
黄锐奇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621010
中图分类号:H315.9
一、引言
《圣经》用来充当基督教信仰的基石,有多种译本,而《和合本圣经》在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深入研究《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借助翻译目的论这一有力工具,有助于揭示宗教经典翻译背后的深层逻辑与策略选择,不仅能增进对《圣经》中文译本的理解,更可为宗教翻译乃至跨文化翻译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范例,促进不同文化间宗教思想与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与交流融合。
二、文献综述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宗教典籍如《圣经》的译介工作开辟了创新性的研究视角。
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创立的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以原文为中心的限制,指出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 (Vermeer, 1978)。该理论强调,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有目的行为,译者选择策略时需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和阅读期待等因素(Nord, 1997)。目的论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应用为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使其能够深入探讨译本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效应。在此之后,DuX 系统阐述了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应用准则及其优缺点,为学界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2012)
国内也存在一些关于目的论的研究。张锦兰提出,译文的预期 或功能应作为选择翻译策略的依据,同时强调某些违背传统翻译准则的方法需基于功能视角重新审 亮在其文章中介绍了目的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指出它在反拨传统翻译理论中“文本中心论”的积极作用 , 并同时论述了其自身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2006)。接着有学者在现代修辞视角下对功能目的论的翻译概念进行了适度调整。(陈小慰,2012)
综上所述,翻译目的论为《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使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译者在面对宗教经典翻译时所做出的种种 以及这些选择如何服务于宗教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与传承这一根本目的。通过结合更多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现代翻译技术手段 , 对《圣经》和其他宗教经典的翻译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未来宗教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宗教交流和融合。
三、《和合本圣经》历史溯源
20 世纪初期,伴随着基督教在中国逐步传播和发展,人们对一个统一而有质量的《圣经》中文译本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和合本圣经》的出现是 国本土 神职人员合作的结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团队广泛参考了希伯来文、希腊 圣经》,同时深入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特质,致力于在保留《圣经》宗教精 知和文化心理。其语言风格既庄重肃穆,彰显宗教经典的神圣性, 专 和合本圣经》的问世,为基督教教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成为中 开展宗教活动的核心依据,在塑造中国基督教文化面貌、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发车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宗教领域和文化交流层面具有深远影响力。
四、《和合本圣经》翻译方法剖析
4.1 词汇维度
4.1.1 直译
例 1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Genesis》1:1) 译 为“ 起 初 神 创 造 天 地。”对于 “God”(神)、“heaven”(天)、“earth”(地)这类处于基督教信仰核心地位的关键术语,采用直译策略能够原汁原味地保留其宗教内涵,使中国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并熟悉《圣经》中的基础宗教概念,精准对接《和合本圣经》向中国受众传播基督教根本教义的首要目的,同时维护了原文的文化独特性和宗教神秘色彩,契合读者对经典文本的尊崇心理,为后续深入理解宗教教义筑牢根基。
4.1.2 意译
例 2 :“ F o r G o d s o l o v e d t h e w o r l d , t h a t h e g a v e h i s o n l y b e g o t t e n S o n , t h a t w h o s o e v e rb e l i e v e t h i n h i m s h o u l d n o t p e r i s h , b u t h a v e e v e r l a s t i n g l i f e . ”(《 J o h n 》 3 : 1 6 ) 译 为“ 神爱 世 人, 甚 至 将 他 的 独 生 子 赐 给 他 们, 叫 一 切 信 他 的, 不 至 灭 亡, 反 得 永 生。”原文中的 “only begotten Son” 若机械直译为 “唯一被生的儿子”,会因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而显得晦涩生硬,阻碍读者理解。此处巧妙运用意译法,将其译为 “独生子”,简洁明了且贴合中文读者的语言逻辑,极大地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使这一蕴含深刻宗教情感与教义的经文能够顺畅地为中国读者所领悟,有效促进基督教核心教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传播,确保宗教信息的准确传递与受众的积极接纳。
4.1.3 增译
例 3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Genesis》1:3)译为“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译文加了一个“就”, 看似微妙,实则巧妙。这种增译使得前后文本逻辑关联更密切、语气衔接更自然、更符合中文语言表达的逻辑连贯性。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此增译旨在助力中国读者毫无障碍地把握原文中上帝的命令与光的即时显现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使读者能够跟随译文流畅地进入《圣经》所营造的宗教叙事情境,增强对宗教故事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更好地实现《和合本圣经》传播宗教故事与教义的预期目的,使宗教信息能够以更加连贯、易懂的方式抵达受众内心。
4.1.4 减译
例 4 :“ A n d t h e L O R D G o d f o r m e d m a n o f t h e d u s t o f t h e g r o u n d , a n d b r e a t h e di n t o h i s n o s t r i l s t h e b r e a t h o f l i f e ; a n d m a n b e c a m e a l i v i n g s o u l . ”(《 G e n e s i s 》 2 : 7 ) 译为 “ 耶 和 华 神 用 地 上 的 尘 土 造 人, 将 生 气 吹 在 他 鼻 孔 里, 他 就 成 了 有 灵 的 活 人。”原文中的 “the LORD God” 在部分译文中简化为 “耶和华神”,省略定冠词 “the”。该减译的翻译方法充分考虑了中文读者的语言特征与宗教文化背景,通过精简冗余的定冠词使用,有效避免了译文生涩难懂的问题,使文本表达更加简明流畅。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有助于读者聚焦宗教核心要义,减少语言形式带来的阅读障碍,更提升了《和合本圣经》在中国受众中的传播效果,促进了宗教理念的深入传播与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4.2 句法层面
4.2.1 语序调整
例 5 :“ B l e s s e d a r e t h e p o o r i n s p i r i t : f o r t h e i r s i s t h e k i n g d o m o f h e a v e n . ”(《Matthew》5:3) 译 为 “ 虚 心 的 人 有 福 了, 因 为 天 国 是 他 们 的。”原文中的倒装结构 “Blessed are the poor in spirit” 在译文中转换为符合中文语法习惯的正常语序,将 “虚心的人”置于句首。这种语序调整是基于目的论的明智决策,旨在消除因语法结构差异而可能给中国读者带来的理解障碍,使译文能够自然流畅地融入中文语言体系,增强其可读性与可接受性,确保中国读者能够轻松捕捉到《圣经》经文中所蕴含的教义精髓,实现宗教信息在不同语言文化间的无障碍传递,促进宗教文化交流与融合,使译文在中文语境中更好地发挥其宗教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功能。
4.2.2 拆分重组
例 6 :“And Jesus went about all the cities and villages, teaching in their synagogues, and preachingthe gospel of the kingdom, and healing every sickness and every disease among the people.”(《Matthew》9:35)译为 “ 耶稣在各城各乡传道,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面对原文中包含多个并列动作的复杂长句,译文通过巧妙的拆分与重组,将其转化为一系列结构清晰、逻辑分明的短句,分别对耶稣的各项传教行为进行细致描述。从目的论角度来看,这一处理方式高度契合中文读者偏爱短句、逻辑清晰表达的语言习惯,有助于读者更精准、深入地理解原文中耶稣传教活动的丰富细节,显著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使中国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基督教文化中核心人物耶稣的形象及其传教实践的具体内涵,从而推动《和合本圣经》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更有效地传播宗教文化,实现其宗教传播的根本目的,促进宗教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根发芽与传承发展。
4.3 文化意象层面
4.3.1 保留文化意象
例 7 :“ I a m t h e g o o d s h e p h e r d : t h e g o o d s h e p h e r d g i v e t h h i s l i f e f o rthe sheep.” (《John》10:11) 译 为 “ 我 是 好 牧 人, 好 牧 人 为 羊 舍 命。”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语境中,“shepherd”(牧人)与羊群的意象关联紧密,承载着守护、引领与牺牲等深厚宗教寓意。《和合本圣经》在此处选择保留 “牧人” 这一文化意象,同时借助上下文的协同翻译,助力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背景基础上理解其在宗教情境中的独特含义,即耶稣对信徒的无私关爱与救赎如同牧人对羊的悉心守护,甚至不惜奉献生命。这种基于目的论的文化意象保留策略,旨在向中国读者原汁原味地传递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观念,使读者在接触《圣经》文本过程中,不仅能够把握其字面意义,更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中西文化在宗教领域的深度交流与有机融合,有效拓展中国读者的文化视野与宗教认知边界,进一步强化《和合本圣经》传播基督教文化的使命与价值,为宗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4.3.2 替换文化意象
例 8 :“ A n d h e s a i d u n t o t h e m , G o y e i n t o a l l t h e w o r l d , a n d p r e a c h t h e g o s p e l t o e v e r ycreature.” (《Mark》16:15) 译 为 “ 他 又 对 他 们 说:‘ 你 们 往 普 天 下 去, 传 福 音 给 万 民 听。’原文中的 “creature” 本义为 “生物、创造物”,但在宗教传播的特定语境下,考虑到中国读者的文化认知习惯和宗教理解模式,译文将其灵活替换为 “万民”。基于翻译目的论,译者对文化意象进行了精准转换,旨在帮助中国受众更直观地理解《圣经》普世性的传教对象。这种处理方式有效规避了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使译文更贴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体系,《和合本圣经》通过本土化表达,有效传递基督教核心理念,提升宗教文化传播效能,增强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基督教在华传播进程。
4.4 修辞维度
4.4.1 比喻
例 9 :“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u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It isthenceforth good for nothing, but to be cast out, and to be trodden under foot of men.”(《Matthew》5:13) 译为 “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原文采用了生动而形象的比喻修辞手法,将“你们”喻为“世上的盐”。《和合本圣经》在翻译时保留了这一比喻,使中国读者能够领略到《圣经》原文中蕴含的形象化表达和深刻寓意,感受西方宗教文化中独特的修辞魅力。这种采用比喻修辞的翻译方法,契合翻译目的论中维护原文文化特质与文学价值的理念,不仅让中国受众在理解宗教教义时能领略原文的艺术魅力,还能提升译文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延续。通过品味这些修辞手法,读者能更深入地思考其中蕴含的宗教智慧,促进宗教思想的精准传达与文化内涵的深度探索。
4.4.2 拟人
例 10 :“The heavens declare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firmament sheweth his handywork.”(《Psalm》19:1)译为“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
原文中的 “declare”(述说)和 “sheweth”(传扬)赋予 “诸天” 和 “穹苍” 人的行为动作,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译文通过 “述说” 和 “传扬” 两个词,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的拟人修辞,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仿佛有意识地在宣扬上帝的伟大与荣耀,使译文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符合严复 “雅” 的翻译标准,同时也遵循了翻译目的论中注重保留原文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原则。这种拟人修辞的保留,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体会《圣经》原文中所蕴含的宗教情感和文化氛围,提升译文的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宗教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宗教经典在文化层面的传播与交流,增强宗教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5 篇章结构层面
4.5.1 章节标题的翻译优化
《圣经》各章节原本的标题往往较为简洁且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够直观和明确。《和合本圣经》在翻译章节标题时,充分考虑到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对标题进行了适当的扩充和细化。例如,将某一章节标题从简单的地点或人物名称,扩展为包含主要事件或核心教义的短语,使读者在阅读之前就能对该章节的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的便利性和针对性。基于目的论视角,对篇章标题进行翻译优化,主要服务于中文读者群体。通过重构文本框架与逻辑脉络,提升阅读效率与理解深度,助力《和合本圣经》实现其传播宗教知识与教义的核心功能。此举不仅有助于读者系统掌握圣经中的宗教文化内涵,更推动了宗教经典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承与持续发展。
4.5.2 段落重组与衔接
在一些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经文段落中,《和合本圣经》的译者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和逻辑思维方式,对原文的段落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与衔接。例如,将描述同一事件但在原文中分散的句子或段落整合在一起,使事件的叙述更加连贯、完整;同时,运用连接词、过渡语等手段,增强段落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跟随文本的思路,理解经文所传达的宗教信息。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式充分体现了翻译目的论对译文可读性与逻辑性的关注。它不仅帮助中国读者克服了因文化差异和语言结构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还使《圣经》文本以更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从而提升了宗教经典在目标文化中的传播效果。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促进了宗教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还为中国读者深入理解《圣经》的宗教内涵提供了重要支持。
五、《和合本圣经》翻译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和合本圣经》的成功得益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精准贯彻翻译目的论,全方位、多层次地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语言文化特性、宗教认知水平和阅读审美需求。在词汇、句法、文化意象、修辞以及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译者根据不同的文本情境和传播目的,巧妙抉择直译、意译、增译、减译、词性转换、语序调整、文化意象保留或替换、修辞保留与调整以及篇章重组与衔接等策略手段,既完整、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宗教教义与文化精髓,又极大地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与文化适应性,成功地将《圣经》这一西方宗教经典融入中国文化语境,有力地推动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本土化发展,在中西文化宗教交流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为宗教经典翻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首先,译者务必明确宗教经典翻译的核心目的,即向目标语读者精准、有效地传播宗教教义、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确保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并欣然接受。其次,需深度尊重目标语文化的独特性和读者的语言思维习惯,灵活且恰当地运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对原文进行适度的调整与转换,巧妙化解因语言文化差异引发的理解障碍,实现宗教文化的无障碍交流与传播。另外,在处理宗教经典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时,应根据其在原文中的核心地位和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接受度,谨慎选择保留、替换或解释等翻译策略,全力保留其文化特色,同时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含义,促进宗教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机结合和传承创新。此外,修辞与篇章结构层面的精心处理能够显著优化译文质量,增强译文的逻辑性、连贯性、文学性与审美性,使其更贴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偏好,提升宗教经典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效能与影响力,推动宗教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互鉴与繁荣发展。
六、结论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审视《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实践,其成功之处彰显无遗。它精准定位宗教传播目的,在词汇上巧妙权衡直译与意译,适时增译、减译或转换词性,确保宗教术语准确传达且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句法层面灵活调整语序、拆分重组长难句,提升译文可读性;文化意象方面合理保留或替换,兼顾文化传承与读者理解;在修辞的各个方面都被精心地保存和转换,以增加文学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在文章的结构设计中,我们对标题进行了优化,对段落进行了整合,以提高其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一译本充分考虑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与阅读习惯,成功跨越语言文化障碍,使《圣经》教义深入人心,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扎根与发展,也为宗教经典翻译提供了范例,启示译者应紧扣翻译目的,灵活运用策略方法,重视读者接受度,在保留原文精髓的同时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与融合,推动宗教经典翻译事业迈向新高度,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领略宗教经典的魅力与价值,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Chesterman A.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J].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 Loirnann Kirjapaino Oy, 1989.
[2] Du X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kopos Theory[J].Theory &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2012, 2(10):355-356. DOI:10.4304/tpls.2.10.2189-2193.
[3] Neunzig W. NORD, Christi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J]. Quaderns Revista De Traducció, 1998(2). DOI: http://dx.doi.org/.
[4] Vermeer H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 [M]. Textcontext-Verlag,1996.
[5] 陈 小 慰 . 对 德 国 翻 译 功 能 目 的 论 的 修 辞 反 思 [J]. 外 语 研 究 ,2012,(01):91-95.DOI: 10.13978/j.cnki.wyyj.2012.01.016.
[6] 马乐梅 (2006). 汉语圣经和合本的翻译策略—兼论和合本的废与存. 国外外语教学, (4).
[7] 潘平亮 . 翻译目的论及其文本意识的弱化倾向 [J]. 上海翻译 ,2006,(01):13-17.
[8] 庞玉双 , 倪锦诚 . 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圣经》现代中译本汉译问题研究 [J]. 戏剧之家 ,2018,(02):164-165.
[9] 任东升 (2006).《圣经》中文译本考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10] 谭载喜 (2006). 西方翻译简史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1] 雅丽芙 , 刘燕 , 吴昱璇 . 东方与西方的相遇 :《圣经》中译本中的跨文化议题 [J]. 国际汉学 ,2017,(04):123-126+204.DOI: 10.19326/j.cnki.2095-9257.2017.04.014.
[12] 张 锦 兰 . 目 的 论 与 翻 译 方 法 [J]. 中 国 科 技 翻 译 ,2004,(01):35-37+13.DOI: 10.16024/j.cnki.issn1002-0489.2004.01.011.
[13] 赵维本(1993). 译经溯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 香港: 中国神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