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研究

作者

陆素莹

广西南宁市第十四中学 广西南宁 530022

   

引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数学教育的核心导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要求通过“探索大单元教学”改变传统讲授式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关键能力。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渡的关键期,传统分章节教学易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支撑核心素养的系统性培育。大单元教学以核心概念为统领,整合多章节知识形成完整学习体系,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载体;而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构知识,与核心素养“过程性培育”的要求高度契合。

当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编排上已体现大单元整合思路,如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单元以“数式通性”为核心,串联“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整式运算”等内容,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天然场景。然而,实践中仍存在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核心素养目标与探究过程脱节等问题[5]。因此,研究二者的融合路径,对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融合的理论逻辑

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教学方法叠加,而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度耦合。从理论层面看,二者的融合具有三重逻辑支撑。

(一)学科逻辑: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与探究过程的一致性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大单元教学通过提炼核心概念(如“计数单位”“数式通性”),将分散知识点整合为有机整体。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验证推理—总结应用”,与数学知识的生成逻辑高度一致。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整式的加减”单元中,学生通过探究“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历从具体数字到抽象字母的过渡,不仅理解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更能体会“数式通性”的本质,这与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培育要求完全契合 [4]。正如王超群指出,大单元教学需“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深度探究,使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数学思维品质”。

(二)认知逻辑:学生思维发展与素养培育的渐进性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探究式学习为这一过渡提供了脚手架。大单元教学通过设置阶梯式探究任务,符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例如,在“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中,教师可设计“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绘制基本图形—探究图形性质—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探究链,引导学生逐步发展“直观想象”“空间观念”等核心素养 [3]。刘林强调,大单元教学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导向的探究活动,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的同步”,这正是认知逻辑的体现。

(三)目标逻辑: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性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具体教学过程逐步内化。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如在“数的认识总复习”单元中,学生通过“写出不同计数单位的数”这一探究活动,不仅巩固整数、小数、分数的知识,更能深化“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进而发展“数感”与“运算能力”[1]。夏光绪指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是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的桥梁”,这一观点明确了二者在目标上的统一性。

二、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融合的现存问题

尽管二者融合具有理论可行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能力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大单元目标脱节,核心素养培育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理解停留在“内容拼接”层面,未能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探究活动。具体表现为:一是探究任务碎片化,如在“整式的加减”单元中,教师仅设计“合并同类项”的单一练习,忽视“用字母表示数”的探究过程,导致学生无法体会“数式通性”,“数学抽象”素养难以形成[4] ;二是探究目标模糊,夏光绪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将探究等同于‘自主做题’,缺乏对‘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素养的明确指向,使探究活动沦为形式”。此外,刘林指出,部分教师“过于强调探究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探究方向偏离大单元核心,无法达成素养目标”。尤其在农村或薄弱学校,教师因缺乏大单元教学设计培训,难以把握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常出现“为探究而探究”的情况,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中,仅让学生简单统计数据,却未引导探究数据背后的数学规律,核心素养培育无从谈起。同时,部分教师在探究活动设计中忽视“学情差异”,采用“刀切”的任务模式,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单元探究中,未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用具体实例理解方程概念”的铺垫任务,也未为能力较强学生设置“探究复杂实际问题中的方程建模”挑战任务,导致学困生跟不上探究节奏、优等生探究兴趣不足,核心素养培育出现“两极分化”[2]。此外,探究活动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如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单元中,仅让学生在课本上观察图形变换,未结合“电梯运行”“钟表转动”等生活场景设计探究任务,学生难以将“直观想象”素养与实际应用结合,降低了探究的实用价值[4]。

(二)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无法支撑融合效果的精准评估

传统终结性评价(如单元测试)侧重知识掌握,难以反映探究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包括:一是评价维度单一,仅关注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忽视“提出问题的创新性”“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等探究能力指标;二是评价主体局限,缺乏学生自评、互评,无法全面捕捉探究过程中的素养表现;三是评价与教学脱节,王超群指出,“部分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仍沿用传统评价方式,导致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无法及时反馈,难以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教师若仅通过笔试考查学生的解题结果,无法评估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发展——如是否能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同时,多数学校缺乏配套的素养评价工具,如探究过程观察量表、素养发展档案袋等,教师难以系统记录学生在探究中的素养表现,评价的主观性较强,无法为融合效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评价结果的应用存在“形式化”问题,部分教师虽收集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如小组讨论记录、探究报告),但未结合数据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发展瓶颈,如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环节频繁出错时,未针对性调整“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探究指导策略,仅停留在“指出错误”层面,导致评价无法真正服务于素养培育的改进。此外,跨单元评价的缺失也影响融合效果,如在“整式的加减”与后续“一元一次方程”单元的衔接中,未通过评价追踪学生“数式通性”理解的连贯性,无法判断“数学抽象”素养的持续发展情况,难以形成素养培育的闭环。

三、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融合的实践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从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个维度提出融合策略,并以具体单元为例说明实施路径。

(一)重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明确探究式学习的方向

大单元教学目标需打破“知识本位”,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可操作的探究目标。具体步骤为:一是依据新课标提炼单元核心素养,如人教版七年级“整式的加减”单元,核心素养可确定为“数学抽象(用字母表示数)”“逻辑推理(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式的运算)”“数学运算(整式加减)”[4] ;二是将核心素养分解为探究任务目标,如“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数学抽象)”“类比有理数运算,推导合并同类项法则(逻辑推理)”;三是明确目标的层次性,兼顾不同水平学生,如基础层目标为“能列出简单的整式”,发展层目标为“能通过探究发现同类项的本质特征”。徐美桃强调,“教学目标需‘以生为本’,站在学生主体立场,关注知识掌握与素养发展的双重提升”,这一理念应贯穿目标设计始终。

(二)整合教学内容:以核心概念为纽带,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

人教版教材的大单元编排为内容整合提供了基础,教师需进一步围绕核心概念设计探究任务链。以“整式的加减”单元为例,具体整合策略为:一是提炼核心概念“数式通性”,串联“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加减”等内容;二是设计阶梯式探究任务,如:

1. 情境探究(问题提出):呈现青藏铁路列车行驶、天宫二号飞行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如“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 th 的路程”),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2. 概念探究(猜想验证):通过对比“100t”“ ”等式子,探究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纳同类项的特征,体会“数式通性”(如类比整数的组成理解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3. 运算探究(推理应用):类比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探究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法则,通过小组合作验证法则的正确性,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包装盒的体积”)。

刘林指出,“大单元内容整合需‘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探究任务具有连贯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渐进发展’”,这一策略正是对此理念的践行。

(三)创新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多元化探究场景

探究式学习的有效实施需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结合人教版教材特点,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情境式探究,如在“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创设“校园景观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发展“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素养;二是合作式探究,如在“整式的加减”单元中,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不同情境下的整式表达是否具有共性”,通过讨论归纳“数式通性”,培养“合作交流”能力;三是数字化探究,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几何画板)模拟图形变换,帮助学生探究图形性质,如在“角的度量”探究中,通过动态演示角的大小变化,深化对“角的定义”的理解[2]。夏光绪强调,“探究活动需‘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思考’,使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内化”。

(四)改革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核心,完善素养评估维度

建立“过程 + 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捕捉探究式学习中的素养表现。具体措施为:一是丰富评价维度,设计“知识掌握(如整式运算正确率)”“探究能力(如提出问题的质量)”“素养表现(如数学抽象水平)”三维评价指标;二是优化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 + 互评”,如在“整式的加减”单元探究后,学生通过“评价量规”自评“是否能类比数的运算探究式的运算”(逻辑推理),小组互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5] ;三是重视评价反馈,将评价结果用于调整探究任务,如发现学生“数学抽象”素养薄弱,可增加“用字母表示复杂数量关系”的探究任务。王超群指出,“评价需‘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3],这一要求应贯穿评价改革全过程。

四、结语

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探究式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融合,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二者的融合不仅符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特征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实现“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

然而,融合的深化仍面临挑战,如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的提升、跨学科探究资源的开发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学段大单元探究式教学的差异化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融合路径”等方向。相信随着实践的深入,探究式学习将成为大单元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美桃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5(08):129-131.

[2]刘林.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5(01):121-124.

[3] 王超群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9):50-52.

[4] 黄爽 .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加减”为例 [J]. 辽宁教育 .2025(05):91-93.

[5]夏光绪.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07):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