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海鹏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首先阐述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概念、内涵及重要性,分析其在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接着从理论层面剖析农业产业链管理涉及的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基础理论。在实践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成功模式与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策略建议,包括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等,旨在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实践研究
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农业产业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有机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深入研究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一)概念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指对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系统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运作,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内涵
系统性:农业产业链管理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流程设计,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协同性:强调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各主体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享信息、技术和资源,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增值性: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拓展销售渠道、打造品牌等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动态性:农业产业链管理会随着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存在着各种成本,如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在农业领域,分散的农户与市场进行直接交易时,往往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农业产业链管理通过将部分市场交易内部化,如农户与农业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减少交易次数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
(二)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关注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在农业产业链中,合理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例如,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优化农业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抗风险能力。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强调对供应链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最大化。农业产业链管理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注重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顺畅流通,通过优化物流配送、信息传递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
3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链模式
山东寿光作为全国著名的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蔬菜产业链。在产前,有专业的农资供应商提供优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中,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保证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产后,拥有众多的蔬菜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经过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到多个国家。同时,寿光还注重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打造了一系列知名的蔬菜品牌,不断推出新的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这种模式通过紧密的产业协作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实现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陕西洛川苹果产业链模式
陕西洛川以苹果产业为支柱,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管理模式。在种植环节,政府引导果农进行规范化种植,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苹果品质。成立了众多苹果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果农组织起来,增强市场议价能力。产后环节,苹果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开发了苹果汁、苹果醋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此外,洛川积极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等手段,将洛川苹果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品牌宣传,“洛川苹果”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了苹果产业的发展。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农业产业链合作模式,但部分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农户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合作的稳定性较差。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但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应用方面仍存在不足,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具有易腐坏、保鲜期短的特点,对物流配送要求较高。然而,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导致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损耗较大。
4加强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产业链上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农户能够合理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农户开展订单生产,在订单中约定合理的价格保护条款,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对农户的影响。
探索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当遇到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情况时,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承担损失,增强合作的稳定性。
(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农产品深加工、保鲜贮藏、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瓶颈。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示范推广等方式,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和农业企业。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鼓励科研人员与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强对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使其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桥梁。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他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健全物流配送体系
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仓储设施、冷链物流设备等的投入,改善农村物流条件。
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务,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和质量。
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查询,优化物流配送路线,降低物流成本。
结语
农业产业链管理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研究可以看出,有效的农业产业链管理能够整合农业产业资源,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健全物流配送体系等策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链管理,我国农业产业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链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农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农业产业链融资的资金问题分析. 贾敬轩;张青;郭丽华.中国市场,2015(52)
[2]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和功能实现——基于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案例的扎根分析. 杨颖.台湾农业探索,2024(04)
[3]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关系研究. 高雅;李凯.中国物价,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