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教材探索
陈文 潘凤梅
江阳城建职业学院 四川泸州646200
摘要: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教材存在的知识碎片化、理论与实践脱节,某些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知识重复教学、衔接不当,岗位能力培养不到位、岗位衔接不足等问题,提出“校企双元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教材开发模式。通过整合“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四大核心岗位能力,构建全流程岗位实训体系,以工程图纸为载体,典型工程案例或任务贯穿教材开发全过程,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可操作性强的产教融合实训教材。该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配度,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教材;建筑工程技术;
基金资助: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GZJG2022-21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被赋予“对接产业升级、服务技能养成”的核心使命。行业调研显示,建筑企业急需具备“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全流程岗位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而高职院校传统教材却面临以下痛点:
教材内容痛点:传统教材多以学科逻辑编排,存在知识碎片化、不同课程教材知识重复化、理论脱离实践化;同时,教材编写与职业标准脱节,未能匹配最新规范,企业反馈新员工弥补知识断层的培训成本较大。
岗位技能痛点:技能培养与岗位流程割裂,学科壁垒导致“识图”“施工”“算量”等课程孤立授课,学生难以形成“从图纸会审到工程归档”的系统性工程思维,应届毕业生无法对接岗位需求,独立完成岗位任务的适应期较长。
在此背景下,探索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型教材,重构“全流程岗位能力链”,成为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突破口。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和产教融合战略推进的时代背景,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全流程岗位实训教材开发为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从教育维度看,通过校企双元共建教材的模式创新,能够破解传统教材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的痛点,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资源,对完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从产业需求侧分析,以建筑工程全流程岗位能力为导向重构教材内容,模拟工程现场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缩短新员工适岗周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从教学实施层面,以工程图纸为载体、典型工程案例或任务贯穿教材,通过“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全流程岗位任务训练,培养学生系统性工程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配度。
二、课程整合与全流程岗位能力链构建
(一)问题诊断
由于原有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纲,如《建筑制图》、《建筑构造》、《混凝土平法识图》、《建筑CAD》等课程独立设置,虽内容均为培养学生识图技能,但分课程进行教学,某些知识重复化、教学衔接不当,同时知识零散碎片化,脱离实际工程图纸教学,最终学生很难将各课程知识串联融合进行图纸识读,导致学生识图技能欠缺,不能很好对接岗位技能。
(二)校企协同课程整合
基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全流程岗位技能需求,我校联合中交一公局建工集团,提炼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四大核心技能:会识图、会施工、会算量、会资料,解决岗位能力培养不到位、岗位衔接不足等问题。将选取传统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满足整合后的知识够用、实用,并以工程图纸为载体,典型工程案例或任务贯穿教材开发全过程,形成对应四大核心技能的4部产教融合型教材,分别为:《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建筑工程算量与造价实训》、《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其课程模块整合对照表如下:
(三)“四阶递进”能力链
通过"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全流程岗位4部实训教材,将构建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基础识图→工艺实施→工程算量→资料整编”的螺旋上升能力链,在培养其岗位核心技能的同时,有助于其职业长远发展。
三、产教融合型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
(一) "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理念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核心路径,其本质是通过教材载体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在教材开发中我们贯彻了以下原则:
以岗定课:依托建筑企业岗位能力矩阵,解构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等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施工图识读、工程量计算及清单编制、工程资料归档),将行业标准(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22G101系列图集》等)融入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
以赛促改: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如"建筑工程识图"等赛项评价标准,通过教材中的进阶式任务设计(图纸抄绘→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竣工图绘制),让学生会绘图、会识图、会审图,加强学生岗位技能。
以证融教:对接"1+X"建筑工程识图、建筑信息模型(BIM)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要点,在教材中嵌入证书考核知识点,构建"理论-实训-考核"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衔接。
动态更新:建立校企协同的教材动态修订机制,根据建筑业新技术(如智能建造、装配式施工)、新规范新标准(如《22G101系列图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22)的迭代,实时更新教材中的工程案例与技术模块。
(二)产教融合的"三个对接"融通
产教融合型教材需通过"三个对接"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基于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趋势,教材内容覆盖建造技术应用、绿色施工管理等新兴领域,例如增设"BIM协同设计""装配式构件算量"等章节,呼应《"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联合泸州市建筑业协会、中交一公局建工集团共同制定教材大纲,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22G101系列图集》、《建设工程资料管理规程》等职业规范内化为教学标准。例如,在"施工资料编制"模块中,直接引用工程资料表格模板,强化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校企双元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教材开发模式,将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生产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会识图、会施工、会算量、会资料)与课程模块(建筑工程识图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训、建筑工程算量与造价实训、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深入对接,设计全流程岗位实训任务,在教材引导下增强学生工程系统意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通过"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与"三个对接"实施路径的双向驱动,最终形成"校企共编、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教材建设范式,为培养适应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校企协同开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施工-算量-资料"全流程岗位实训教材的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产教融合型教材有效破解传统教学痛点:以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的"四阶递进"实训体系(识图→施工→算量→资料),解决了传统教材知识割裂、知识碎片化、不同课程教材知识重复化、理论脱离实践化的问题,学生岗位综合能力达得到较大提升,企业新员工弥补知识断层的培训成本得到降低。
"岗课赛证"融通机制增强育人适配性:教材中嵌入的1+X证书考核点覆盖每个任务,对接技能大赛的项目化任务设计使参赛学生获奖率得到很大提升,验证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
校企双元共建模式形成可持续生态:通过建立教材动态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为建筑类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开发范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Z]. 2019-01-24.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Z]. 2023-06-08.
[3] 黄文娟.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房地产世界, 2024(12).
[4] 余平.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石材, 2025(02).
[5] 陈萍 曹宝飞.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应用[J]. 石材, 2025(03).
[6] 张慧玲.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 建筑与文, 2024(04).
[7] 许茜 吴志强.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训体系研究与实践[J]. 科技风, 2022(11).
基金资助: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型教材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GZJG2022-219)
作者简介:一作:陈文,职称:副教授 学历:大学本科 ,工学学士,管理学学士 ,研究方向:高职教学改革 。
二作姓名:潘凤梅,职称: 副教授 ,学历: 大学本科 ,工学学士 研究方向:高职教学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