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
靳伟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850000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视障阅读服务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图书馆视障阅览室正在从“资源供给”转向“服务赋能”。现在,部分阅览室有资源更新慢、辅助设备匹配不够、推广方法少等实际问题,造成优质服务资源和视障群体需求不匹配。根据视障群体的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研究多方面推广方法,加强资源整合和服务改进,对提高阅览室使用率、体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有重要实际作用。
一、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阅读推广活动实施价值
(一)精准适配视障群体信息需求,破解阅读资源可及性瓶颈
视障群体的阅读需求因为生理特点有特殊情况,传统纸质资源和常规传播方法有天然阻碍。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阅读推广活动把资源适配作为主要方法,通过改进盲文读物馆藏结构、提升有声资源检索系统、完备触觉辅助阅读工具配置等具体办法,把静态资源变成可感知、可得到的信息载体。这种针对性资源供给方式,直接满足视障群体对多种知识获取的急切需求,有效消除信息获取中的生理阻碍,建立符合其认知习惯的阅读支持体系 。
(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覆盖,夯实视障群体权益保障基础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场所,视障阅览室的作用发挥直接关系到服务公平性的实现。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日常服务拓展、专业指导提供、个人需求回应等途径,把视障群体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范围。其意义不仅在于提供阅读服务,还在于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安排,让视障群体平等享有利用文化资源、获取知识和发展精神文化的权利,以实际服务落实文化权益保障,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对特殊群体覆盖的不足。
(三)搭建多元社会互动沟通桥梁,助推视障群体社会融合进程
视障群体的社会融合常常受到信息障碍和互动场合不足的限制,阅读推广活动正好成为连接个人和社会的互动桥梁。活动通过阅读交流、文化沟通等形式,给视障群体提供表达自己、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机会,同时带领社会大众了解视障群体的阅读情况,营造理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这种双向互动方式既帮助视障群体提升社会参与度,也促进形成包容多样的公共文化环境,为社会融合提供实际动力。
二、图书馆视障阅览室阅读推广活动实施有效策略
(一)定制个性化助读设备推广方案
助读设备的适用情况直接影响视障读者的阅读感受。根据不同视障群体的视力损伤情况和阅读习惯差异,构建个性化方案需要基于细致分类和精准匹配[2]。可以先联合眼科医疗机构和视障康复机构,建立视障读者视力状况数据库,标注全盲、低视力、色盲等具体类型以及日常阅读场景偏好,如触摸纸质读物、听读电子资源、放大屏幕等需求。针对全盲读者,制作集成语音导航和触觉反馈功能的电子阅读器,预设多种语言语音包和语速调节模块,同时配备可更换的防滑握持外壳;针对低视力读者,提供可调节焦距和光照强度的电子放大镜,搭配具有高对比度显示模式的平板设备,内置使屏幕亮度自动适应环境光的感应程序。推广时,在阅览室设置设备体验区,安排技术人员进行一对一调试演示,指导读者掌握设备开关机、功能切换、充电维护等基础操作。同时建立设备借用和回访机制,读者可凭借阅证登记借用设备体验 7 天,回访时收集设备使用问题和功能优化建议,形成“需求收集—设备定制—体验反馈—迭代优化”的推广模式。
(二)开展视障读者阅读需求精准调研
精确调查是提升阅读服务针对性的前提,要改变只用问卷的方法,采用多种调查方法,涵盖不同年龄和需求层次的视障读者。所以,要以图书馆现有视障读者档案为基础,结合电话访谈和线下座谈联系核心群体,访谈内容主要是阅读内容偏好,如文学、科技、生活技能等,阅读载体偏好,如盲文书籍、有声书、口述影像资料等,以及阅读时间安排和获取资源的主要方式。对于未到馆的潜在视障读者,与社区居委会和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调查点,采用语音问卷和工作人员协助填写的方式收集需求,重点了解他们未到馆的原因和对阅览室服务的期待。在调查数据整理阶段,采用分类统计法整理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如老年视障读者偏好健康养生类有声书和历史类盲文读物,青年视障读者需求集中在职业技能培训资料和数字阅读资源,据此建立需求分类清单,明确资源采购和服务优化的方向,同时每季度开展一次小型补充调查,追踪需求变化,保证调查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组织志愿者开展一对一伴读服务
一对一伴读服务要保证服务质量,专业性与规范性是关键,要从志愿者选拔、培训、服务流程规范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整体系。志愿者招募时,优先选择有视障服务经验、会盲文或语音表达清楚的人,比如高校特教专业学生、退休教师、康复机构工作人员等。采用线上报名和线下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筛选,面试主要考察沟通能力、耐心和服务意识。培训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理论培训包括视障生理和心理特点、盲文基础认读、沟通礼仪规范等内容,邀请视障康复专家和资深馆员授课;实操培训安排志愿者在阅览室模拟伴读,由经验丰富的老志愿者现场指导,内容有协助低视力读者调整阅读设备参数、为全盲读者朗读文献、辅助记录阅读笔记等。服务开展时,建立志愿者和读者的匹配机制,根据读者阅读偏好和志愿者特长进行结对,比如将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和中文专业志愿者配对,将需要科技资料的读者和理工科背景志愿者结对。同时制定服务登记制度,记录每次伴读的时长、内容和读者反馈,每月召开志愿者服务交流会,分享服务经验和改进办法。
(四)搭建视障读者线上阅读交流平台
线上平台建设要考虑操作容易和互动有效,根据视障读者依赖语音交互的情况,建设以语音功能为主的交流空间。平台可以在图书馆官方公众号开发小程序,简化注册登录步骤,支持语音验证码和指纹登录,主界面设置资源分享、话题讨论、线上活动三个主要板块[3]。资源分享板块鼓励读者上传听书资源链接、盲文书籍读后感,设置语音评论功能,读者可以直接口述对资源的评价;话题讨论板块由馆员定期发布阅读主题,例如“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生智慧”,读者通过语音留言参与讨论,系统自动将留言按时间排列并支持回放;线上活动板块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例如“有声书朗诵比赛”“盲文书法分享会”,采用线上报名、语音参赛、大众评分的方式开展,获奖作品可以在平台展示并同步推送至阅览室线下展示区。平台运营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及时处理技术问题,每周整理热门资源和优质讨论内容,形成电子简报通过公众号推送,提高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图书馆服务变化的背景下,视障阅览室阅读推广活动对保障视障群体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公平融合有重要意义。通过制定个性化助读设备推广方案、开展阅读需求调研、组织规范的一对一伴读服务以及搭建线上阅读交流平台等措施,能够解决视障群体阅读资源可及性问题,巩固权益保障基础,建立社会互动渠道,为视障群体提供更好、更准确、更多样的阅读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均等、更包容。
参考文献
[1] 桂芳芳 .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品牌化塑造策略 [J]. 兰台内外 ,2025,(25):78-80.
[2] 吴 奇 . 图 书 馆 阅 读 推 广 中 声 音 资 源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J]. 兰 台 内外 ,2025,(25):81-83.
[3] 杨海群 . 信息技术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5,54(05):149-151.
作者简介:姓名,靳伟 出生年月,1986.0105 民族,藏 性别,男 籍贯,陕西西安蓝田 学历,大专 职称,初级 研究方向,特殊群体服务,省市,西藏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