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现象的生成机制及教育引导策略
武春焕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610066
一、网络亚文化的理论缘起和理论内涵
“亚文化”概念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用以描述一种通过风格化和另类符号来挑战主导文化、进而建立群体认同的从属性文化。其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三点: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
国际上对亚文化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 20 世纪 20 年代的芝加哥学派。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我国亚文化研究也随之展开。顾名思义,网络亚文化是基于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亚文化现象。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再加上多元媒介技术赋权的延伸,国内网络亚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相比于传统亚文化研究,网络亚文化传播场域发生明显变化:从线上到线下,传播方式也在经历从介质传播到实时传播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网络亚文化的研究不应孤立的只对于网络部落群进行研究,也要考虑到线上线下的联动效应。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人类线上线下连接的桥梁,线上约定、线下“面基”的新模式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交友新风尚,cosplay、粉丝线下交流会等都是证明。因此网络亚文化所强调的网络不应该只指向单纯的场域,其能指也应包括作为传播介质的互联网。
二、网络亚文化的生成机制和特点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对风格的解读其实就是亚文化的解读”。在当下互联网中,青年亚文化图示主要以“部落群”的方式展开,这些部落群就像网络中的独立文化空间,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群落的独立标签或者文化宣言,以此来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这些网络空间,以私密的集群的方式分散于网络世界中,拥有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概而述之,网络亚文化空间生成主要带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亚文化具有区隔化特征。在网络中,依托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通过技术检索,快捷高效地找寻自己的“理想朋友”和“想象的共同体”。这些区隔中有特有的“行话”和叙事表达,这种独特风格就是区隔的边界。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学生们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既满足了大学生交友的心理,又因此反复的叙事表达和强调,在其中强化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网络亚文化具有狂欢化特征。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抒发己见,甚至通过自我装扮,或者集体性行为暂时抛弃现实,使想象中的自我变成现实。或者运用知识,追求网络热梗,进行同人创作,以此扩大传播范围,在这一过程中,是身份认同的再次找寻和强调。
再次,网络亚文化具有自反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于新媒介文艺生产的影响。在文化空间不断获得扩大之后,大学生们为了提高文化空间的影响力,会力争通过再次创作的方式扩大影响力。这些符合大学生身份认同的集体性改变通过包容性和排他性的观念,也同样提供了一个建构另类的 / 地下的 / 亚文化的身份认同的基础。
总之,当代大学生借助便利的互联网传播介质,脱离地域限制,在广博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盟友,并在其中尽兴表达,并最终试图通过参与创作的方式扩大自己的文化势力范畴。这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并强化自己的身份认同。
三、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影响和教育引导策略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在强化大学生身份认同的同时,也会扩大大学生的思维边界,以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创造力和知识储备量。但与此同时,也要清晰的认知到,网络亚文化的强势发展已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多重负面影响: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会成为大学生抒发私愤的逍遥地,导致网络环境遭到破坏。过度追求网络世界中的虚幻,可能会造成大学生过度沉迷,以至于出现颓废厌世情绪,不利于个人发展。在圈层层面,大学生的社群区隔在外部会强化信息茧房,固化观念成见。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的思维逐渐平面化,失去批判能力。为此就必须针对问题,提出教育引导策略,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坚定理想信念,进行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素养,进行理论创新。在日常课堂中,应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自觉学习践行教育家精神,通过教育引导、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优化高校课程培养体系,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
随着 5G 技术的普及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为了适应新变化,高校应与时俱进。高校应创新教育模式,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武装”。主动开设媒介传播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相关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力、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这是打破“信息茧房”的根本。
(三)构建“正向朋辈互动”与“优质内容供给”的校园网络生态
用健康、积极、富有吸引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线下活动,对冲单一亚文化的负面影响。相比自上而下的官方灌输,朋辈互动具有平等性、贴近性和高渗透性的天然优势。同龄人更具有可信性和可模仿力。因此,要积极发挥并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责任感的朋辈榜样,鼓励他们创作内容、发起话题、引导讨论,使网络生态充满活力,实现“学生教育学生、学生引导学生”的自循环机制。针对校园热点事件的互动内容,高校应及时通过引导者在网络社群中发布准确、详细、客观的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导致不实内容传播和扩散。
(四)实施发展性网络沉迷预防与干预机制
探索家校共育新模式,在全社会形成共育青少年的意识,全员共建育人共同体。家庭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学校、教师应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电话家访,提高家长的网络文化素质和网络意识。社区也应该积极引导,通过组织宣讲、创办社区学校等方式,凝聚家长共识,提升家长的管理理念。
总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及教师应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同时,推进制度创新与理论更新,开设相关课程,与时俱进。教师须强化课堂监管,落实课程思政,并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掌握思想动态。教师自身也应积极接触新事物,与时代同频共振,通过关注、倾听、鼓励和资源支持,为学生营造阳光健康的成长环境,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 安迪·班尼特, 基思·哈恩- 哈里斯. 亚文化之后 对于当代青年文化的批判研究[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年3 月。
[2] 迪克·赫伯迪格, 修丁. 亚文化 风格的意义[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04.
[3] 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3 月。
[4] 吴斯 . 后浪的理性 网络亚文化的日常生活嵌入逻辑 [M].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2.12。
[5] 马中红 .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J]. 青年探索 ,2011(04):5-11.
[6] Stuart Hall, Tony Jefferson: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 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 Routledge, February 1, 1990.
[7] 陈宝剑 . 社会空间视角下的互联网与青年价值观塑造 : 影响机制与引导策略 [J].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7(02):18-24.
[8] 陆嘉杭 . 互动仪式视角下高校网络社群建构路径探究 [J]. 新闻研究导 刊 ,2025,16(0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