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辅助的Figma 协作设计软件在高校视觉传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雪莹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2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设计教学多采用离线单机软件,受限于操作环境与交流方式,学生的团队协作、跨界整合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而以 Figma 为代表的在线协作设计平台,具备多端同步编辑、实时评论、资源共享、插件扩展等优势,极大改变了设计学习和实践模式。尤其在人工智能算法赋能下,Figma 的智能推荐、自动布局、辅助生成等功能,为高校视觉传达课程注入了新活力。本文围绕人工智能辅助下Figma 协作设计软件在高校视觉传达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系统梳理其教学改革路径与创新价值,探讨高校应如何借力数字化工具,提升设计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行业适应力。

一、人工智能与Figma 协作设计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软件中的应用进展

人工智能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图像识别、风格迁移、智能排版、色彩搭配和自动化素材生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设计软件逐步集成 AI 算法,实现了从灵感采集、元素生成到方案优化的全流程辅助。AI 能够根据用户输入和历史数据,自动推荐设计方案、优化界面布局、智能调整元素比例和风格,极大提升了设计效率与作品质量。人工智能与设计软件深度结合,为设计教育带来“智能伴学”新体验,推动设计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Figma 协作设计软件的功能优势与教育价值

Figma 作为新一代在线协作设计平台,突破了传统单机设计的物理边界,实现了跨地域、跨终端的实时协同。其核心功能包括多人实时编辑、版本管理、资源库共享、原型交互与插件扩展等,为师生和团队项目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协作环境。Figma 平台开放的插件生态,为引入 AI 辅助功能提供了技术接口,用户可通过 AI 插件实现智能生成素材、内容审核、自动排版、语义分析等操作。Figma 支持项目化学习、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育模式,显著提升了视觉传达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与创造力培养。

二、人工智能辅助的Figma 在高校视觉传达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一)智能推荐与辅助创意功能的教学创新

Figma 集成的 AI 插件能够自动分析设计任务和历史样式,智能推荐配色方案、字体搭配和版式结构,为学生创意设计提供多维参考。AI 还可通过图像识别与大数据分析,辅助学生完成图标生成、海报排版、界面布局等基础操作,释放更多时间用于创意思考和个性表达。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开放式命题,引导学生利用 Figma 的智能功能完成方案探索与快速迭代,培养其设计创新与数字素养。

(二)多端实时协作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践

Figma 平台支持师生、团队成员多端同步创作、实时批注和互动交流,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方协同与共建。学生可通过分组协作开展项目制学习,在真实或模拟商业项目中完成分工、协作、整合与展示。教师作为引导者,实时关注学生进度、给予针对性评价,形成“共创—反馈—优化”循环。协作机制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跨专业整合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对实践与协作的忽视。

三、Figma 协作设计软件在视觉传达教学中的成效分析

(一)提升设计效率与作品质量

Figma 强大的资源共享、智能辅助和多端协作功能,有效解决了设计流程中的时间、空间与资源壁垒。师生可快速调用云端素材库,复用组件,提高项目开发效率。 AI 插件为视觉元素生成和排版带来自动化、智能化支持,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创作精准度与美感水平。课程实践结果显示,采用 Figma 协作设计后,学生完成项目的效率和作品的专业度、创新性均有明显提升,激发了持续学习和实践探索的热情。

(二)促进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发展

Figma 的开放平台和智能辅助,为学生自主探索、表达和实践提供了更大空间。智能工具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资源获取和创意实现提供支持,激发了学生自我驱动和问题解决意识。在项目式、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不断尝试、修正和创新,提升了信息整合、逻辑思维和跨界创新等多维素养。通过团队协作,学生学会分享知识、交流思路,共同提升设计水平,形成学习共同体和创新生态圈。

四、高校视觉传达教学中Figma 平台应用的优化建议

(一)完善课程体系与智能化功能融合

高校在构建视觉传达课程体系时,应将 Figma 平台与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有机整合,设置基础模块、进阶模块与创新拓展模块递进衔接。课程内容需兼顾数字技能与艺术素养,围绕实际项目任务展开,融合案例分析与跨界创新实践,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将 AI 插件开发、数据可视化等智能化功能引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学场景,也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鼓励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实践,不断探索智能设计与艺术表达的协同路径,使课程体系更具前瞻性和行业适应性,为未来数字创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评价机制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视觉传达教学应推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从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转向过程性、综合性与发展性评价。应通过 Figma 平台的数据追踪功能,实时监控学生在项目协作、创新探索及自我反思等环节的表现,实现对学习过程与成果质量的动态诊断和个性化激励。此外,应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跨学科整合与AI 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团队培训、校企协作和国际交流,持续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方法升级,为高校视觉传达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专业支撑。

五、结语

人工智能辅助的 Figma 协作设计软件正在为高校视觉传达教学带来深刻变革。其智能功能与协作机制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创作水平,更为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综合素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高校应持续完善课程体系与智能化平台建设,推动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设计潜能。通过深化 AI 与协作设计平台的融合,助力视觉传达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数字创意产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 . 基于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创新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15):37-39.

[2] 朱贺 . 新时代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改革策略 [J]. 上海包装 ,2023,(06):190-192.

[3] 朱琳 , 封颖超杰 , 朱航 , 等 .Figma2Code: 面向 Figma 设计稿的自动代码生成方法 [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5,37(02):32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