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实践与创新
刘仁平 郑先富 罗顺安
昭通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昭通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云南昭通 657000
引言
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肥料则是农作物获取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与肥料的协同配合直接影响着农田的产出效益与生态质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实现土壤 - 肥料协同,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提升农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然而,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土壤 - 肥料协同仍存在技术应用不充分、协同模式不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深入研究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实践与创新,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性与现状
1.1 土 - 肥协同的定义
“土 - 肥协同”是指通过优化土壤物理结构、化学性质与生物功能,使土壤与肥料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增效的动态平衡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改善土壤基础条件(如团粒结构、孔隙度、微生物群落等),提升肥料养分的有效性、保持能力和利用效率,同时利用肥料(尤其是有机肥)的长效改良作用,持续优化土壤生态功能,最终实现“以土保肥、以肥养土”的良性循环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需求与应用基础
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灌溉排水系统不完善,土壤肥力低下,土地碎片化严重,制约了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土壤 - 肥料协同等技术手段,优化农田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深入了解土壤性质、农作物养分需求以及肥料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土壤改良与肥料施用经验。
2 土壤改良与培肥实践
土壤改良与培肥是土壤 - 肥料协同的基础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 在土地平整方面,不平整的土地会导致灌溉和施肥不均匀,低洼处易积水,肥料流失严重,高处则水分和养分难以留存,影响作物生长。因此,平整土地是实现土肥协同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在种植前,利用推土机、平地机等机械对土地进行精细平整,使土地坡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水分和肥料均匀分布。同时,结合土地平整,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划分不同区域,进行分区施肥,肥力较低区域适当增加有机肥和化肥用量,肥力较高区域减少施肥量,避免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土层厚度不足会限制作物根系生长,根系难以深入土壤获取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土层厚度能为作物根系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具体可通过客土法,将肥沃的土壤搬运到土层薄的区域,增加土层厚度;也可采用深耕深松的方式,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促进土壤熟化,一般深耕深度达到 25 - 30 厘米。在增加土层厚度的过程中,配合施用有机肥,如农家肥、堆肥等,有机肥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提升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影响极大。例如,在酸性土壤中,铁、铝等元素的溶解度增加,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同时磷、钙、镁等元素易形成难溶性化合物,降低有效性;在碱性土壤中,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导致作物缺乏这些元素。改良土壤酸碱性,能提高肥料养分的可利用性。对于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进行中和,一般每亩施用石灰 50 - 100 公斤;对于碱性土壤,可施用石膏、硫磺粉等酸性物质进行改良,施用硫磺粉时,根据土壤碱性程度,每亩用量 5 - 20 公斤。在调节土壤酸碱度的同时,配合施用微生物菌肥,微生物的活动能进一步改善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肥料利用率。
土壤质地影响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肥保水能力。例如,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肥料易随水分流失;黏土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养分释放缓慢。改良土壤质地能优化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对于砂土,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掺黏土等方式改良,有机肥可增加土壤团聚体,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掺黏土能改善砂土的颗粒组成,增强其保水保肥性能;对于黏土,可增施有机肥、掺砂土,同时施用作物秸秆还田,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在改良土壤质地过程中,根据土壤质地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如砂土采用少量多次施肥,黏土适当增加基肥用量,促进肥料与土壤更好地协同作用。
土壤结构直接影响土壤的孔隙状况和通气透水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土壤结构不良,如板结、紧实,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差,根系呼吸困难,影响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可通过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方式。有机肥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性;种植绿肥如紫云英、苕子等,翻压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合理轮作能避免单一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在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配合施用生物肥,生物肥中的有益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实现土肥协同增效,提升作物产能 [2]。
3 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创新方向与挑战
3.1 技术创新方向与管理模式创新
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研发新型肥料产品,如缓控释肥、生物刺激素肥等,能够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缓慢释放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 管理模式创新是推动土壤 - 肥料协同的重要保障。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鼓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民等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与推广,企业生产优质肥料产品,农民积极参与实践应用。创新土地流转与经营模式,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土壤 - 肥料协同技术的统一实施和管理创造条件。
3.2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土壤 - 肥料协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面临诸多挑战。农民对土壤 - 肥料协同技术的认知不足,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技术的推广。此外,技术研发与应用脱节,部分创新技术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土壤改良和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壤 - 肥料协同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有效衔接。
结束语
土壤 - 肥料协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当前在实践与创新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优化土壤改良与培肥实践、深化科学施肥技术应用、创新管理模式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土壤 - 肥料协同水平 [3]。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发展理念的更新,土壤 - 肥料协同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丽 , 雷建容 , 阳路芳 , 陈春秀 . 农业土壤肥料中重金属的来源、危害与防控措施 [J]. 河北农业 , 2025, (05): 87-89.
[2] 廖远飞 . 微生物肥料对农田土壤改良及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 [J]. 农村科学实验 , 2024, (16): 58-60.
[3] 王桂良 , 赵海涛 , 王娟娟 , 钱晓晴 .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扬州大学“土壤医生”的培养为例 [J]. 教师 , 2024, (22): 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