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朱婷婷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扬州大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重视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提升其道德判断力与社会责任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正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消费经验为依托,围绕“识商品、守规则、讲文明、懂维权、知节约”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诚信、节约的消费观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运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统筹理念引领、目标设定、内容重构与任务驱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学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结合真实教学场景,尝试探索一条系统、可行、有效的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一、价值观统领,明确单元核心理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目的是立德树人,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以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为切口,引导学生理解消费行为中的道德选择与法治意识。大单元教学设计中,价值观的统领作用尤为关键,它引导内容编排与目标设定,更关系到学生价值认同的建立。

教材结合学《买东西的学问》、《合理消费》、《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三课,构建了从认知到行为的价值递进路径。教师围绕这一主线,统整教学目标与活动安排,确保每一课的展开都服务于核心价值的形成与深化。

如,在《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包装标签、分辨商品信息,初步理解了明白消费的意义。这是信息素养的培养,更是对安全与规范的尊重。在避免购物小麻烦与维权意识不能少的学习中,学生则通过模拟购物、角色扮演,提升了对自身权利与规则的认知。

价值观统领还体现在对生活实际的回应。本单元紧扣儿童现实经验,如零食购买、网购、挑选文具、家庭购物分工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真实的消费经历,在对比与反思中形成该不该买、怎么买、买了之后怎么办的自主判断力,从而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议题,如商品包装标识、网络购物陷阱、光盘行动等,在课堂上开展延伸讨论,提升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价值敏感度,让消费成为道德选择的过程。做“聪明的消费者”单元的大单元教学应以理性、诚信、节约为核心价值主张,运用结构化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与多样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体验中内化规范、坚定信念。这是对儿童消费行为的教育,更是对未来公民责任的启蒙。

二、目标导向,科学设定教学任务

大单元教学的关键在于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在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一单元中,教学目标要涵盖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突出价值引导和行为能力的培养,体现知—情—意—行的递进逻辑。

目标设定应基于课程标准,覆盖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应掌握识别商品信息、了解消费权益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方面,应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比较选择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则应促使学生树立诚信消费、理性选择、节约资源的态度。

以《买东西的学问》为例,教师设定“能够采取阅读商品包装获取基本信息,并据此判断商品是否符合购买要求”作为课时目标。在《避免购物小麻烦》中,则可进一步设置“能识别购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知道如何依法合理维权”为教学重点。每一课的目标既相对独立,又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单元整体价值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可感知、可操作的特征。如教材中的购物情境多源于学生熟悉的超市、校园文具店、家庭采购等环境,教师可采取设置任务单、观察记录表、小组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探讨怎样辨别合格商品时,引导学生前往商店拍摄商品标签,再回班级进行信息对比分析,提升任务参与的真实性与学习动机。目标的表达应明确具体,便于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中可辅以可观察行为指标,如“能举出两个合理消费的例子”“能解释‘三包’卡的作用”等,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进度与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注重发展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是短期行为训练。在本单元中,目标应引导学生形成自我调节意识和初步的责任感。例如,在合理消费主题中,教师要让学生说出哪些东西值得买,要引导他们反思为什么有些愿望不合理?怎样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推动思维由外在判断向内在信念转化。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实现大单元教学深度与价值传递的核心前提。利用目标驱动、任务承载与经验生成,学生的消费行为将从模仿走向理解,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选择。

三、重构逻辑,强化内容内在关联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常面临课时内容分散、价值线索碎片化的问题。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在于通过统筹主题、整合内容、优化结构,构建知识与价值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与连贯理解。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应重构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使各课时不再是并列呈现,而是层层递进、彼此关联的教育整体。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单元以消费为核心主题,围绕“学会看包装”“避免购物麻烦”“文明消费”“依法维权”“节约资源”等内容展开,构成一条由“消费认知”到“消费规范”再到“消费责任”的价值链条。这种逻辑序列并非机械的知识排列,而是围绕学生生活经验展开的道德成长路径,教师在教学设计

中应主动识别并加以强化。

例如,《买东西的学问》强调商品选择的科学性,是整个单元的入口;《避免购物小麻烦》引导学生发现消费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学会维权,是对前一课的延伸与深化;《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进一步提升主题层次,从文明行为拓展到节约意识,再到识别消费陷阱、倡导绿色生活,体现了从个体行为规范到社会责任感的螺旋上升。

为了帮助学生理清这条逻辑主线,教师可设计单元思维导图或课题发展路径图,将知识节点可视化呈现,引导学生在不同课时之间建立连接。如在学习完文明购物后,可设置我眼中的好顾客主题墙,让学生回顾前面课程中的知识点,尝试对聪明消费者的形象做出完整定义,这种横向整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迁移与价值的整合。

教学逻辑的重构还应体现在任务设计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课时的项目任务,将多个课时目标汇聚到一个共同项目中,如“我们的节约倡议书”或“消费者权益小报”制作,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观察、表达、判断与创作能力,推动各课内容的交叉融合、价值统一。单元逻辑的重构,不是形式上的内容整合,而是以学生价值成长为中心,通过主题推进、内容递进、任务联动与结构可视,实现课课相关、层层递进、步步聚焦的教学体系。

四、结语

做聪明的消费者是一种面向生活的价值引导。结合本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发现:只有以价值为统领,以目标为导向,以逻辑为主线,以任务为支架,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未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现实经验与发展需要,推动知识向能力、规则向信念的转化。唯有如此,课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教育才会更加有温度、有力量、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