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研究
吴怡
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
引言
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生活情境式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意义与价值。教师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度地理解并且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要点,还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想高效地落实生活情境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为基础,精心地设计契合教学目标的生活情境内容,同时还要通过氛围营造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构建生活化探究空间,减轻认知负担
从“双减”政策实施的核心来看,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同步推进,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抽象的单位概念常常需要通过课本定义和机械记忆进行传递,学生极易产生认知割裂,对此,教师就要构建生活化探究情境空间,将抽象的单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关联,让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数据收集与分析中自然地感知概念,从而降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认知负担。
以苏教版教材《毫米、分米和千米》的教学为例,教师就能提前收集学生熟悉的校园元素,如课本厚度、课桌高度、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等,在教学中先为学生抛出开放性的问题:“想要知道我们常用的课本有多厚、每天跑的操场有多远,该用什么单位进行测量呢?怎么测才更加准确?”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分组提供直尺、卷尺等工具,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测量的对象。这样学生参与测量的整个过程,就能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自主地建构单位概念,从而不但可以减轻学生记忆定义的压力,还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 [1]∘ 。
二、依托学生生活经验,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避免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学习疲惫,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不同,所以教师就能依托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为他们定制学习内容,以充分地打破传统“一刀切”的教学设计模式,从而让数学问题与学生个体经历深度绑定,以真正地实现“双减”中“减压力、不减质量”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中,就能从学生的购物经验切入定制内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近期的购物经历,并且记录下购买的物品、单价及付款情况。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购物故事,如“我买了一支1.5 元的铅笔和一块2.3 元的橡皮,付了5 元,该找多少钱?”“我帮妈妈买了3.8 元的面包和5.5 元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
针对学生分享的不同的真实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为学生讲解计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为大家展示出计算的详细过程,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内容与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拓展思维边界,构建数学联想网络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突破“机械练习”的局限,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知识迁移能力。基于此,教师就要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为学生构建数学联想网络,从而以生活情境为纽带,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联想中感知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场景。
以苏教版教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时候先抛出问题:“我们的书包能装多少东西呢?怎么判断不同书包的容量大小呢?”之后在黑板上写下“书包容积”“长方体 / 正方体”“长度 / 面积”等关键词,再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书包是长方体,得先知道它的长、宽、高”“之前学过长方形面积,体积是不是和面积有关?”“装书时,书的大小也会影响能装多少本,这也是长方体的体积”。
随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组绘制数学网络图,进而将体积与长、宽、高的测量、面积公式、单位换算等概念相连接,有的学生还会标注出“包装礼物时,盒子体积决定能装多大的礼物”等生活场景。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通过构建联想网络的方式,不再孤立地记忆体积公式,而是可以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完整的知识体系中,同时使学生可以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结束语:
依托“双减”政策理念构建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更加轻松富有趣味且贴合实际的数学学习环境。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对各类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且合理的运用,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而为学生营造出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感,从而构建更加有利于学生长远成长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鸿雁, 戚露露.“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J]. 文理导航( 中旬 ), 2025, (06): 7-9.[2] 霍梅.“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优化路径 [J]. 第二课堂(D),2024, (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