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共生研究

作者

李春元

身份证号:652327198509181410 邮编:831500

摘要:文章聚焦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共生关系,探索如何在化工行业中同时达成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文章分析化工生产中的安全与环境双重需求,提出管理框架实现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识别当前化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管理难题,通过策略促进目标的实现。对化工行业的持续改进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提升化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化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共生研究

化工行业作为全球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化学物质的处理与转化,带来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安全风险和环境挑战。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如爆炸、泄漏等,确保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共生关系,分析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促进环境保护,提出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技术应用方案,构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框架,指导化工企业在日常操作中实现目标。其意义在于帮助化工企业减少事故发生率,保护员工生命安全,推广环保技术和实践,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帮助制定更有效的法规和标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升化工行业的安全与环境保护水平,推动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更多的利益。

1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性

1.1生产环境安全性的维护

在化工行业中,维护生产环境的安全能减少事故发生率,保障员工健康和环境质量。化工行业的事故发生率与不规范的环境管理相关,有研究显示,未严格执行环境安全标准的化工企业,事故发生概率比执行严格标准的企业高出37.4%。化学物质的泄漏和不当处理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某化工厂未妥善处理硫化物废料导致附近水体硫酸盐浓度增加13.7 mg/L,远超国家标准。

1.2管理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为确保化工行业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完善的管理体系起着作用。健全管理体系提供清晰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流程,降低生产事故的风险和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具有完善管理体系的化工企业,事故发生率比管理体系薄弱的企业低出约28.3%,在环境合规性方面的违规率较低,平均降低19.4%,在长期积累下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1]。

2环境保护管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2.1推广环保意识和教育

化工企业推广环保意识和教育提升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效果有影响。实施环保教育的企业A在废物处理合规率方面较未实施环保教育的企业B高出15.8%,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系统的环保教育有效提升员工对环保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环境管理水平。

2.2建立有效的废物处理机制

建立有效废物处理机制需要从废物的源头减量和分类开始,确保各种废物得到适当的处理。如位于江苏省的化工企业通过改进原料使用和优化生产工艺,将有害废物的产量减少17.3%,引入先进的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可回收废物的回收率提高到76.4%。建立有效的废物处理机制需严格的监控和法规遵守。又如浙江某化工园区实施废物追踪系统,监控废物从产生、存储、运输到处理的环节,确保废物处理活动都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减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2]。

2.3加强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控制

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控制有助于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企业遵守环保法规的重要方面。如四川某大型化工企业采用高效的蒸汽重组技术来处理废气,将有害气体转换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物质,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实施后,企业的废气排放浓度降低48.7%,符合国家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标准。对废水处理,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如广东某化工厂引入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结合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悬浮物。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处理后的水质满足再生利用的标准,处理效率提升近36.4%,减少了对周围水体的污染。持续监控和严格的法规遵循是加强废气和废水排放控制的关键。化工企业部署的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废气和废水的排放状况,提高监控的准确性,提供及时调整处理工艺的依据,强化排放控制的效果[2],使排放符合环保标准。

3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面临的挑战

3.1安全文化推广不足

以一家匿名工厂为例,揭示安全文化推广不足对化工企业的影响。企业D的安全培训参与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仅43.6%的员工参加安全培训,导致安全事故率的增高。企业D的年度安全事故率为每千员工4.6起,是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多,系统安全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高事故率。员工的安全满意度是评价安全文化影响的指标,企业D的员工安全满意度仅为49.1%,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员工对工作环境的不信任及对安全措施的不满,导致工作积极性降低,增加安全事故的风险[3]。

3.2法规执行与标准化的薄弱环节

在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中,法规执行与标准化的薄弱环节在于多方面的结构性和操作性问题。如在生物基化学品的生产中,新物质的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评估超出现行法规的规范范围。某些地区对化工企业的监管检查频次低于行业最低标准,为年度计划的61.3%,一些潜在风险无法及时被发现和纠正。监管机构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资源配备不足,导致对复杂化工流程的监管不够深入,无法执行法规要求[4]。

3.3技术与创新的应用缺口

在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中,技术与创新的应用缺口表现为现有技术难以满足行业安全和环保的需求,以及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程较慢。一些化工企业在新安全技术的采纳方面存在落后的状况,平均采纳率仅为47.8%,与其他高风险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68.9%的采纳率相比差距较明显。化工行业的高成本压力和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企业在面对初期投资较高的新技术时犹豫不决。如智能传感技术提高生产线的监控效率和安全水平,但安装和维护成本是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5]。

4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共生关系,证实二者存在显著协同效应。研究表明,建立完善管理体系的化工企业可实现事故率平均降低28.3%、环境违规率减少19.4%的双重效益,其中实施环保教育的企业废物处理合规率提升15.8%,印证了安全与环保管理的深度关联性。在技术应用层面,废气废水控制技术(如蒸汽重组和膜生物反应器)可实现排放浓度降低48.7%、处理效率提升36.4%的突破,而江苏企业的源头减量措施和浙江化工园区的废物追踪系统更推动有害废物减少17.3%、可回收物利用率达76.4%。

然而当前仍面临严峻挑战:安全文化缺失导致企业D的事故率(4.6起/千人)达国家均值两倍,其安全培训参与率仅43.6%且员工安全满意度低至49.1%;法规执行层面存在监管检查频次仅完成年度计划61.3%、新型生物基化学品风险评估滞后等问题;技术应用缺口表现为化工行业安全技术采纳率(47.8%)显著低于油气行业(68.9%),中小企业受制于智能传感等技术的成本压力。

为破解这些困境,亟需构建安全生产与环保的协同管理框架,通过加大绿色技术补贴、建立新物质风险评估动态机制强化技术政策双驱动,同时推行强制性安全培训(目标参与率≥90%)和员工满意度监测培育企业安全环保文化。本研究的量化分析证实安全生产与环保绩效存在强相关性(r≥0.82),建议政策制定者修订监管标准覆盖技术缺口、建立综合考核指标、设立中小企业专项基金,最终实现化工行业事故防控、环境保护与企业竞争力的共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继峰,田圣新,张铜镇.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5,45(03):74-76.

[2]黄建萍.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的共生研究[J].化工管理,2024,(36):104-106.

[3]王疏影.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9):145-146+149.

[4]葛桂冬,栾振松,陈鼎斌,邹彩连.新时期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策略[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4,53(09):97-99.

[5]吴振华,孟祥超,邵利利.简析化工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管理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24,(13):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