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用与探索

作者

吴光明

中共岳西县委党校 安徽 安庆 246600

   

一、引言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促进治理变革成为当前理论界与政府部门共同聚焦的核心命题。然而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与新模式对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民主体提出了新标准,而新形势和新要求亦会带来某些新矛盾,造成新的困境。因此,在重视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创造技术条件和平台载体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构成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视角,探究以数字乡村建设优化乡村治理效能的策略,以期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建议。

二、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分析

(一)推动乡村治理向智慧化转型

在信息时代中,数字信息技术为人类知识共享开辟了新天地,使人类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深层变化,也因此推动了治理的革新。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普及,智能设备在乡村被大范围应用,乡村智慧化治理能力快速跃升。主要体现为:一是治理数据数字化。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了乡村经济、环境、文化、人员等核心要素的数字化。如山东寿光基于“智慧寿光”政务服务平台、公共管理数据库和“寿光智慧大脑”建设经验,延伸构建了涵盖12 个功能模块的乡村治理数据平台,实现了乡村管理的数字化运营。二是治理过程可视化。如河北承德市农业农村部门联合华为公司,构建“智慧决策分析云”“数字治理服务云”“便民惠农场景云”“产业发展场景云”“农产品流通场景云”等数字化治理场景,促进了乡村治理的可视化。三是治理方式网络化。伴随数字网络在乡村的推广,村庄治理工作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强。比如,江苏昆山市阳澄湖镇通过构建“掌上治理”,村务公开、事务办理实现了从线下向线上的迁移,推进了村务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二)促进乡村治理向精准化发展

在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之后,技术的应用打通了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壁垒,解决了多层管理中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逐步改变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封闭性特点。主要体现为:第一,治理决策数据化。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帮助治理主体对社会发展趋势、民生服务需求、环境保护监管等方面作出数据预判。[1] 河北雄安新区打造以“一网统管、两翼联动、三级贯通、四色预警”为核心框架的智慧乡村,构建了信息实时更新、问题实时处理、资源实时调配、风险实时预防、服务实时到位的乡村治理机制,推动了乡村治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范转变。第二,便民服务即时化。合肥市庐江县以政务钉钉为载体搭建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公共服务标准化、便民化,让“就近办事”服务更贴心。第三,治理监督透明化。甘肃定西市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梳理、整合党员干部核心职责,通过数据分析图表,科学评价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履职尽责,实现了治理监督可公开,深化了乡村数字党建工作。

(三)优化乡村治理结构配置

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下,我国乡村治理结构持续优化。一是治理队伍专业化。数字时代,乡村治理工作的技术导向日益凸显且治理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这与学习能力强、技术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具有高匹配性,同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也为专业人员进入基层治理提供了发展机遇。二是参与方式多元化。随着抖音、快手等各类数字平台的广泛使用,乡村群众丰富了参与治理的途径。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搭建数字“如意家园”智能平台,村民实名认证后,可直接在网上获取原来只能在现场获取的服务,实现了乡村治理参与方式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三是治理手段智慧化。福建厦门市同安区通过“智慧同安”数字治理平台,利用物联网设备的全天候、全覆盖功能,形成“即时发现、快速响应”的问题解决机制,显著提升了治理处置效率。

三、数字乡村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 促进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深度融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二者可能出现发展的不协调,在发展理念、建设重点、推进节奏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建立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协调发展机制,统一规划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制定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明确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确保二者协同推进。[2]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共享平台。整合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技术应用等要素,为乡村治理数字化提供有力支撑。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互通和功能集成,提高数字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数字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懂乡村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二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二)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内容与乡村治理需求精准对接机制

地方政府要深入调研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数字乡村建设内容。其一,要深入了解乡村治理的痛点难点。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需求导向。其二,要精准设计数字乡村建设方案。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的治理特点和需求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方案。重点围绕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治理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村务公开问题,开发村务公开数字化平台;针对治理效率问题,构建智能化治理系统。其三,要建立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匹配机制。定期评估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与乡村治理需求的匹配度,及时调整和完善建设内容。

(三)依托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发展动力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治理最关键的是以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治理的内源动力,其核心在于构建起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协作关系。因此,以数字乡村建设激发数字乡村治理内源动力需要着力建立起数字协作运行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所构建的交流渠道、数据集成平台、管理平台等有利条件,强化村民对村庄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协作意识。[3]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平台,加强村民之间、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互动关系,塑造出高协作水平的社会环境,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推动乡村公共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育。

四、结语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政府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协同,既要有力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又要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内在运行逻辑是,通过需求牵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公共性重构、通过技术驱动推进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通过机制创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主体性激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良性互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邦根 , 傅琼 .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现实梗阻和优化路径研究 [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5,27(07):41-47.

[2] 应小丽 . 共富型数字治理:数字乡村治理的逻辑建构与实践进路 [J]. 中州学刊 ,2025(07):87-96.

[3] 胡渊 . 数字乡村协同发展下的数字治理探索 [J]. 商业经济 ,2025(08):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