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王娇
义乌市国际商贸学校 322000
引言
近年来,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相较于专业技能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瓶颈。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优势导向理念为此提供了新思路:通过聚焦个体潜能挖掘、积极品质培育及意义感构建,帮助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优势与幸福为核心研究领域的新兴学科,主张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向探索人的潜能发展与积极品质培育。它突破传统心理学聚焦创伤修复的局限,着重研究主观幸福感、成长型思维、美德养成等正向心理要素,强调通过培养乐观心态、发掘个体优势、构建意义感等途径提升生命质量。该理论将心理学研究视野拓展至教育实践、组织管理及社会建设领域,致力于构建促进个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积极生态系统,其核心在于帮助人们不仅摆脱心理困扰,更能主动创造充满意义与满足感的人生状态。
二、当前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支持体系薄弱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长期面临专业资源匮乏的困境。多数学校未建立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作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教师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仅能通过经验或简单培训处理问题,难以应对复杂心理危机。校内外资源联动不足,医院、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与学校衔接断裂,导致心理干预缺乏延续性。教师因教学压力大、自身心理素养不足,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思想品德说教,未能触及学生深层心理需求。
(二)学生心理问题隐蔽化
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阶段,叠加学业压力、家庭矛盾、职业迷茫等多重因素,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与隐蔽化趋势。部分学生因自卑心理或社交恐惧,刻意隐藏情绪波动,转而通过沉迷网络、暴力行为或自伤等方式宣泄。传统课堂式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触达此类群体,而校园文化活动又常流于形式,无法提供真实的情感共鸣场景。更严峻的是,部分学生误将心理困扰等同于软弱,主动求助意愿极低,导致心理危机潜伏期延长,突发风险加剧。
(三)社会认知与资源支持失衡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被弱化,许多家长和用人单位仍将学历与职业能力等同,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甚至将心理问题归咎于“意志力薄弱”或“性格缺陷”。这种外部压力使得学校在资源分配上优先保障技能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费、设施及课程时长长期不足。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用于应付检查,缺乏常态化运行机制。校内外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心理服务机构与学校联动不足,转介渠道不畅,导致严重心理问题学生难以获得持续援助。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优势导向的积极教育体系
建立学生优势评估机制,通过多元智能量表、行为观察日志等工具挖掘个体独特优势,将机械的心理测评转化为动态优势发现过程。在课程设计上融入成长型思维训练模块,运用优势故事会角色置换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重构自我认知框架。通过天生我才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团队协作、空间感知等方面的潜在优势。重构教师能力模型,建立涵盖积极倾听、优势赋能等维度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将班主任、学科教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网络。
(二)实施情境浸润式心理干预策略
构建三维心理场域:物理场域方面打造集心理沙盘区、艺术表达角、VR 情绪体验舱等功能于一体的沉浸式心理中心;虚拟场域层面,开发具有情绪识别功能的微信小程序,通过匿名树洞、AI 心理教练等功能实现7×24 小时心理支持;社会场域则建立校企联动实践基地,在真实职场环境中开展挫折模拟训练。创新实施心理剧疗法 + 模式,将传统心理剧与即兴表演、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实现无意识心理暴露。开发积极情绪银行管理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的正向行为数据,通过可视化成长轨迹激发内在动力。
(三)建立生态化社会支持网络
横向维度建立 1+N 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合作企业设立职业心理适应基金,在顶岗实习阶段嵌入心理督导机制,针对职业压力源开展专项疏导。纵向维度打通学校 - 社区 - 家庭三级服务通道,依托社区心理服务中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转介绿色通道,组建由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社工构成的复合型服务团队。创造性开展家长心理素养提升工程,通过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等形式普及积极教养理念,重点矫正过度保护、情感忽视等不当教育方式。建立心理资本转化平台,将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纳入企业用人评估体系,形成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四)培育韧性生长的积极人格特质
开发优势品格课程群,涵盖感恩日记、英雄之旅叙事治疗、美德银行等特色课程,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设计身体力行的品格实践项目。创新实施逆境模拟训练营,通过商业模拟挑战赛、应急情境演练等活动,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提升抗挫能力。建立成长型思维档案袋,采用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在目标设定、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思维转变轨迹。特别设计微公益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弱势群体帮扶、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利他实践中建构生命价值感。这种以优势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进心理弹性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心理健康维护机制。
结束语
总之,通过优势挖掘、情境浸润、生态支持、人格培育与智慧评价五维联动,构建了覆盖全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践证明,该策略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危机,更能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助力职业素养全面提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以下方向:探索跨文化背景下积极心理教育模式的适应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向心理资本开发领域延伸。通过持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迭代,有望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更具包容性与生命力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军艳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C]// 新课程研究杂志社 . 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论文集(二十六). 泾源县职业技术学校 ;,2022:116-117.
[2] 汤庭华 , 先元华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策略 [J]. 新课程研究 ,2022,(24):51-53.
[3] 蒋芳.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农村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知识窗 ( 教师版 ),2021,(09):107.
[4] 吴俊峰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生心理健康管理策略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5] 李俊芳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职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探讨[J]. 心理月刊 ,2021,16(0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