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固化与收入流动的悖论研究
王远程
中国人民大学
一、悖论的提出:现象描述与理论争议
在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背景下,社会流动性面临深层挑战。教育普及与技术进步虽拓展了发展可能,代际收入传递却持续强化。OECD 国家代际收入弹性普遍高于 0.4,中国城镇居民流动性在 2000 至 2020 年间呈现先升后降的 U型趋势,反映出“中产塌陷”与“顶层锁定”的并存格局。高收入群体凭借资本、教育与网络优势巩固地位,低收入者则受制于结构性约束。面对“机会增多、流动趋缓”的悖论,新古典经济学强调人力资本差异,社会学揭示制度壁垒,行为经济学关注风险偏好内化,但均难以解释同环境下个体流动结果的显著分化。本文突破“机会—结果”二元框架,提出“流动能力”核心概念,将其定义为个体将外部机遇转化为实际收入提升所依赖的知识储备、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与行动策略的综合能力。该能力由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与制度条件共同塑造,是理解当代社会流动困境的关键视角。
二、理论重构:流动能力的四维生成机制
2.1 制度嵌入性:规则中的隐性门槛
制度设计在社会流动中发挥深层规制作用,其影响常体现为隐性门槛的运作。中国的户籍制度将公共服务与地域身份绑定,导致外来务工人员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难以平等享有教育、医疗与住房保障。学区房政策强化了居住空间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挂钩,高收入家庭通过房产投资为子女锁定教育优势,形成起点不公。社保体系的碎片化使跨区域迁移面临养老、医疗接续难题,抑制劳动力特别是中低技能群体向高收益地区流动的意愿。一线城市推行的积分落户制度虽具量化形式,但高度依赖学历、职称与纳税记录,实质上偏向已有资本积累的群体,初入职场的青年往往因条件不足而被排除在外。这些制度并非孤立运行,而是相互嵌套、协同作用,构建起一套精细化的筛选机制。个体能否实现社会跃迁,日益取决于其是否具备跨越这些结构性门槛的前置资源,制度的深层嵌入性由此成为制约流动的关键因素。
2.2 资本转化机制:多元资本的非对称转换
社会流动本质上是各类资本的动态转化过程,但在不同阶层间呈现显著非对称性。经济资本充裕的家庭能系统投入子女教育,构建从早教到国际学校的完整链条,持续积累文化资本,形成语言表达、审美品位与学术自信等优势,其时间累积效应使底层家庭难以追赶。社会资本方面,高阶层依赖广泛而高效的“强关系”网络,获取职业推荐与关键信息,低阶层的“弱关系”则局限于同质群体,信息价值有限。心理资本的代际传递更为隐蔽,成长型思维、目标设定与抗压能力在家庭互动中潜移默化形成,父母的职业稳定性影响子女的风险偏好与未来预期,优势群体倾向挑战性路径,弱势群体更关注生存安全。这三类资本相互强化,构成正向循环,使优势阶层实现再生产。底层即便获得学历提升,也因缺乏配套支持难以完成有效转化。可见,“转化能力”本身已成为稀缺资源,成为制约社会流动的深层壁垒。
2.3 机会结构异质性:同一通道的不同通行权
高等教育作为流动阶梯的功能在“文凭通胀”下显著弱化,院校层级成为就业质量的核心决定因素。985、211 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中占据明显优势,普通院校学历则面临贬值压力,根源在于重点高校集中了优质经费、师资与校友资源,形成自我强化的资源优势。除正规教育外,“隐性课程”如海外交流、高端实习、艺术培训与竞赛成果日益影响发展机会,但其高成本特性天然排斥经济弱势家庭。知名机构实习机会多由拥有社会关系的家庭子女获得,信息壁垒使他人难以触及。数字经济并未消除不平等,平台算法依据浏览记录与简历特征推送岗位,易使经验不足者困于低层次职位循环。信用评分与消费数据也被用于评估潜力,间接映射家庭背景。尽管求职平台名义开放,算法筛选机制已预设通行权限,形成“宽入口、窄出口”的流动结构。大量个体参与竞争,最终仅少数具备多重资源优势者实现跃迁,机会的实质可及性呈现深刻分化。
2.4 认知框架锁定:自我定位与未来预期的内化
布迪厄的“习性”理论揭示阶级文化如何内化为个体的认知与行为模式。低收入家庭子女长期处于资源稀缺环境,易形成优先应对当下需求的思维取向,忽视长远规划。其职业认知多局限于身边可见的职业类型,金融、科技、艺术等高阶领域常被视为不可企及,发展想象空间受限。学校教育虽传递通用知识,但缺乏对精英职场规则、社交规范与自我展示能力的引导,导致“文化错配”。进入竞争场域时,言谈方式、兴趣偏好与主流氛围的差异引发疏离感,部分人尚未尝试便因预判失败而退缩。这种心理屏障并非源于意志薄弱,而是对结构性限制的适应性反应。反复经历努力无果强化了“付出未必有回报”的信念,削弱进取动力。相较之下,优势家庭子女在成长中被持续赋予掌控感与归属感,普遍形成“世界属于我”的预期,更敢于设定高远目标并承担风险。不同阶层的认知框架由此分化,成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隐性机制。
三、实证检验: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验证
为系统检验社会阶层固化与收入流动悖论的现实基础,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 至 2020 年五期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构建涵盖父代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类别与子代初始收入、职业晋升速度的代际关联模型,控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属性、性别及民族等变量,确保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测度代际收入弹性(IGE)的动态演变,结果显示该系数从 2010 年的 0.38 稳步上升至 2020 年的 0.52,表明父代经济地位对子代收入的解释力显著增强,社会流动性呈持续收窄趋势,阶层固化现象不断加深。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揭示,教育虽仍具一定流动功能,但其作为“机会均衡器”的作用正在弱化,家庭背景对子女能否进入重点高校、获取优质专业资源的影响逐年上升,教育回报率的提升更多惠及已有优势的家庭,形成“资本—教育—收入”的强化链条。社会资本的传导效应呈现明显阶层差异,高收入群体通过亲属、校友、同事等关系网络获取关键岗位信息与推荐机会的能力远超低收入群体,其社会资本的边际收益更高,而底层社会网络的同质性强、信息闭塞,难以提供实质性流动支持。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收入分布底部与顶端的流动性最低,中低收入群体向上跃迁难度加大,高收入群体则表现出强稳定性,印证“中产塌陷”与“顶层锁定”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四、国际比较与类型学分析
北欧国家依托高税收支撑的普惠型福利体系,实现较高程度的收入流动性,免费高等教育与全民 childcare 政策有效削弱家庭背景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公共托育服务使双职工家庭得以平衡工作与育儿,社会高度信任环境强化了再分配机制的合法性,形成“机会—支持—流动”的良性循环。美国标榜“美国梦”理念,但现实中社会流动已显著放缓,常春藤盟校等精英机构在招生中隐性偏好校友子女与巨额捐赠者,使高等教育成为阶层再生产的工具,种族隔离与居住空间分化进一步固化不平等,非裔、拉丁裔群体在教育、就业与住房市场面临系统性壁垒,阶层跃迁通道日益狭窄。东亚地区普遍陷入“教育军备竞赛”,日本长期奉行学历主义,企业招聘高度依赖学校层级,导致社会流动趋于僵化;韩国“考试地狱”现象突出,家庭为子女补习投入巨大资源,教育竞争内卷化严重,青年普遍面临高学历与低就业匹配的困境。中国推行“双减”政策力图缓解教育焦虑,限制课外培训资本扩张,短期内减轻家庭负担,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分布不均的根本矛盾未解,学区房、重点班等隐性筛选机制依然存在。
五、破解悖论的政策创新路径
构建“流动能力培育体系”成为关键路径,其一,推行覆盖 0 至 6 岁儿童的早期干预计划,保障营养供给、科学早教与家庭教育指导,阻断贫困的代际生理与认知传导。其二,深化教育过程公平化改革,通过“教师轮岗 + 经费捆绑”机制打破名校资源垄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为弱势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嵌入心理支持系统,弥补非认知能力短板。其三,强化青年向职场过渡的支持机制,设立“首份工作保障基金”与职业技能认证补贴,降低就业初始门槛,搭建跨区域实习网络与 mentorship 匹配平台,拓展低背景青年的社会资本接入渠道。制度层面需推进松绑与透明化,逐步破除户籍附着的隐性壁垒,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按常住人口合理配置,规范企业招聘中的主观评价标准,探索简历盲审制度以减少出身歧视。数字技术应成为促进公平的新工具,利用大数据构建“社会流动指数”,动态监测各地区、群体的流动趋势,及时预警固化风险,开发 AI 驱动的职业路径模拟系统,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个性化发展导航,提升信息可及性与决策能力。政策组合需聚焦能力生成的全周期支持,使社会流动真正成为可实现的现实路径。
六、结束语
本文聚焦“社会阶层固化与收入流动的悖论”,揭示形式机会扩张下实质性流动停滞的深层现实。问题根源不在制度显性封闭,而在于“流动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家庭背景通过制度嵌入、资本转化、机会差异与认知锁定四重机制,削弱个体将机会转化为实际上升的效能,导致教育等通道功能退化。研究创新性提出“流动能力”框架,整合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与制度支持,超越传统单一变量解释。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代际收入弹性持续攀升,家庭资本对教育获取的影响力增强,流动困境日益凸显。社会治理需从提供名义资格转向全过程支持,构建以“能力奠基”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强化早期干预与青年过渡期帮扶。唯有实现从静态平等到动态公平的转变,才能打破阶层再生产循环,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深层落实。
参考文献:
[1] 卜涛 , 唐代盛 . 中国劳动力流动健康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 [J]. 人口学刊 ,2024, 46(3):85-100.
[2] 郑娜 . 租金水平对流动人口消费相对剥夺的影响研究 [D]. 东北财经大学 ,2023.
[3] 袁富华 , 吴湛 . 福利国家模式 , 增长悖论与再平衡 : 对中国现代 化 及 共 同 富 裕 的 启 示 [J]. 学 术 研 究 , 2022(6):85-95.DOI:10.3969/j.issn.1000-7326.2022.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