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乡土资源作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载体的实践与反思》
李婷
鹤壁市淇滨区湘江中学 45803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综合性、实践性学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与综合素养。”在这一背景下,“综合性学习”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式正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情境化、生活化、实践化转型。鹤壁市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包括殷商文化遗存、淇河文化、古村落建筑、民间传说、方言民俗等。这些资源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极具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
然而,在当前一线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仍习惯于依赖教材内容,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不足,导致综合性学习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与真实情境支撑。如何将鹤壁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有效转化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载体,成为一线语文教师亟需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鹤壁市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探讨乡土资源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路径,并反思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二、乡土资源的内涵与语文教学价值
(一)乡土资源的界定
乡土资源是指学生生活环境中可感知、可接触、可利用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总和,包括地理风貌、历史遗迹、民俗风情、方言俚语、传统技艺、地方文献等。在鹤壁地区,乡土资源尤为丰富:淇河作为“诗河”,孕育了《诗经》中的多篇作品;浚县古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大伾山摩崖石刻承载着佛教与书法艺术的交融;鹤壁窑遗址见证了北方民窑的发展历程;此外,本地流传的“鬼谷子传说”“比干剖心地”“朝歌故都”等历史典故,均为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
(二)乡土资源的语文教学价值
1. 增强学习的真实性与情境感
将乡土资源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打破课堂与生活的界限,使学生在真实的文化语境中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走访浚县古庙会,撰写调查报告或新闻稿,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
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更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家乡历史、家族故事、地方语言相关时,学习动机显著增强。例如,通过收集整理鹤壁方言中的成语、谚语,学生在趣味中理解语言的演变与地域特色。
3. 促进跨学科整合与综合素养提升
乡土资源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一次关于“淇河生态保护”的综合性学习,可融合语文的说明文写作、地理的环境分析、生物的生态知识、道德与法治的公共责任教育,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三、乡土资源在鹤壁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一:“走进淇河——诗河文化的探寻与表达”(七年级)
本案例围绕“淇河”这一核心乡土资源展开,结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及“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等单元目标,设计为期两周的主题活动。
1. 活动目标
了解淇河的历史文化背景,感受其在《诗经》中的文学意象;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资料查阅等方式获取信息,提升信息整合能力;
撰写散文或诗歌,表达对家乡河流的情感体验。
2.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教师提供《诗经·卫风·氓》《淇奥》等篇目节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淇水”意象。布置预习任务:查找淇河相关历史故事或诗词。
第二阶段:实地探访。组织学生前往淇河湿地公园,分组进行“自然观察”“人文访谈”“文化寻踪”三项任务。自然组记录植被、水质、鸟类;人文组采访周边居民,了解淇河变迁;文化组搜集碑刻、楹联、地名由来。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淇河文化手抄报”,撰写《我心中的淇河》短文,并在班级举行“诗河朗诵会”,朗诵原创诗歌或《诗经》选段。
3. 教学成效
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高度参与热情,多篇习作被推荐至校刊发表。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原来我们每天经过的淇河,竟是《诗经》里吟唱了三千年的那条河。”这表明,乡土资源的引入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案例二:“方言里的智慧——鹤壁方言调查与语文表达”(八年
本案例结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中“语言与生活”主题,聚焦方言这一语言类乡土资源。
1. 活动设计
任务一:收集至少10 条鹤壁方言词汇或俗语,标注普通话释义;
任务二:采访祖辈,记录一条与生活智慧相关的方言谚语,并说明其使用场景;
任务三:撰写一篇说明文,介绍“鹤壁方言的特点与文化价值”。
2. 实施过程
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家庭访谈,部分小组还录制了长辈讲方言故事的短视频。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方言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并与普通话表达进行对比。例如,“夜隔”表示“昨天”,“前半儿”表示“上午”,后半儿”表示“下午”,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 教学反思
该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也增进了代际交流。有学生反馈:“以前觉得爷爷说话‘土’,现在发现里面藏着生活的道理。”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对方言认知薄弱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三)案例三:“古村落的呼吸——走进鹤壁传统村落”(九年级)
本案例面向九年级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与“写作:学习缩写”等要求,选取鹤山区白龙庙村、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等传统村落为实践基地。
1. 活动内容
参观古建筑,绘制“村落文化地图”;
采访村民,记录口述历史;
阅读与乡村题材相关的小说(如鲁迅《故乡》、沈从文《边城》),进行对比阅读;
撰写一篇记叙文或微型小说,题目为《老屋的门》或《村口的槐树》。
2. 实施效果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学价值与人文温度。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那扇斑驳的木门,像是时间的眼睛,看着一代代人离开又归来。”活动结束后,学校联合当地文化馆举办了“我眼中的古村落”征文展览,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四、实践中的问题与反思
尽管乡土资源在综合性学习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在一线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多数语文教师习惯于执行教材既定内容,缺乏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在访谈中,有教师坦言:“我们想带学生出去,但不知道怎么设计任务单,怕活动变成‘春游’。”这反映出教师在项目式学习设计、跨学科整合、过程性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支持不足。
(二)评价机制滞后,成果难以量化
当前综合性学习多以“完成任务”为终点,缺乏科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学生提交的手抄报、调查报告等成果,往往仅由教师简单打分,未能有效反馈其思维发展、合作能力、文化理解等维度的提升。
(三)安全与管理压力制约实践开展
学校普遍对校外活动持谨慎态度,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尽管教育部门有相关安全预案指导,但执行中仍存在“宁可不开展,也不冒险”的倾向,导致许多有价值的乡土资源无法进入教学视野。
五、优化策略与建议
(一)强化教师培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乡土资源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认识和能力。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学会从语文的角度筛选、分析和利用乡土资源。
(二)优化活动分组,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性格、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明确小组内成员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对于参与度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小组访谈活动前,教师可以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一些访谈技巧的培训,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小组成员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三)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灵活组织活动
教师要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提前安排好活动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开展实地考察等活动,而将成果整理、展示等环节安排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同时,灵活选择活动组织形式,对于一些无法实地开展的活动,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邀请专家线上讲座等方式进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又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将鹤壁的乡土资源作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面临着资源整合难度大、学生参与不均衡、教学时间与活动组织矛盾等问题,但通过强化教师培训、优化活动分组、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等改进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乡土资源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鹤壁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让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培养出更多热爱家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的学生。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 课题名称: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