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模式创新研究
张醒
陕西农发数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引言
空心村是我国农村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之一,随着城镇化加速与农村人口持续流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乡村宅基地利用率下降、村庄人气稀薄、公共服务设施闲置,形成了“房屋空置、土地撂荒、村庄空心化”的现实困境。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也影响了村庄空间格局的优化,阻碍了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被确立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在这一背景下,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既是提升土地利用率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农村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然而,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工程化手段,忽视了制度创新、产业联动与社区参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空心村的深层问题。因此,探索具有创新性和可推广性的整治模式,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对空心村土地整治的模式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综合性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空心村土地整治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
空心村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从理论上看,农村土地利用遵循经济学中的资源优化配置规律和地理学中的空间组织原理。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宅基地超额占用与土地闲置问题日益突出。传统村庄形态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也使得土地利用效率逐渐下降。现实中,空心村表现为宅基地分布零散、住房年久失修、基础设施不足,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同时,村庄人口结构老龄化显著,公共空间缺乏活力,村集体经济薄弱。更为突出的是,现有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宅基地流转限制较多,导致土地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形成“想退出不敢退、想利用难流转”的局面。这些困境使得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迫切需要在制度、技术与模式上实现创新,才能破解资源闲置与空间衰退的双重难题。
二、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类型探索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空心村整治逐渐从单一的土地复垦拓展为多元模式的探索。其一是生态修复型模式,即通过腾退闲置宅基地,将土地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改善生态环境。该模式适用于人口流失严重、复垦潜力较大的地区。其二是产业融合型模式,将空心村土地资源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或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土地利用与产业升级的双赢。其三是社区重构型模式,以村庄空间再规划为核心,推动人口集中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形成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社区。其四是多元合作型模式,通过引入政府、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等多方主体,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土地整治与乡村治理的协同发展。这些模式的探索表明,土地整治不应仅停留在物理空间层面的改造,而应在制度创新与社会动员方面实现突破,才能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技术与路径创新
土地整治工程不仅是空间布局的调整,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首先,在土地调查与规划阶段,应充分利用遥感、GIS 和大数据技术,对空心村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精细化评估,明确宅基地闲置的范围、数量与利用潜力。在整治实施阶段,可以通过土地复垦技术、绿色建筑改造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土地与住房的利用价值。同时,在产业融合方面,可以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生态修复并行。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就地复垦”的思路,探索跨区域统筹与多功能开发路径。例如,通过“宅基地退出 +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通过“村庄整合 + 产业导入”模式,推动土地利用与乡村产业深度耦合。此外,应加强社会参与,建立村民协商机制,让农户在土地整治中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从而增强整治工程的可持续性与公平性。
四、典型案例与经验启示
在不同地区的实践中,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展现出差异化特点。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村庄通过引入资本和旅游产业,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乡村民宿和文化体验基地,实现了村庄经济的复兴;在中部平原地区,则以土地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提升了耕地总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在西部山区,一些村庄通过生态修复和易地搬迁,推动人口集中与环境改善。实践经验表明,模式创新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整治路径。同时,政府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引导至关重要,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农户与集体的积极性。企业的参与为整治工程提供了资金与技术支持,而村民的主动性则是工程可持续推进的社会基础。
五、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方向
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进需要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在政策层面,应完善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有序退出与流转机制,推动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在资金支持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土地收益分成和社会资本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在制度创新上,应建立健全项目评估与长效管护机制,防止土地整治“一次性工程”的问题。在未来发展中,空心村土地整治应与数字乡村建设、绿色生态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结合,推动形成“土地整治
业发展 + 生态保护 + 社会治理”的综合模式。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土地整治将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促进乡村土地利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空间格局优化的工程,更是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本文从理论基础、模式类型、技术路径与实践案例等方面探讨了整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因地制宜、多元协作与长效管理的思路。研究表明,模式创新是破解空心村困境的关键,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融合与社区重构,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乡村空间的活力重塑。未来,空心村整治应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发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与资源共享,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耿伟 . 乡村建设视角下空心村综合治理新路径探索 [J]. 农业产业化 ,2025,(07):131-133.
[2] 高强 , 汪子祺 . 乡村振兴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取向—基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案例观察 [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25(04):139-151.
[3] 田玲 , 王源浩 , 陈仕奇 , 等 . 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创新与实践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44(04):20-33.
挂靠项目基金:基于土壤调查数据的精准施肥应用技术研究(NFJC202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