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X 射线的输变电设备缺陷精准识别机制

作者

梁凌宇 吴雨衡 孙斌

广东天信电力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63

引言

输变电设备是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然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设备易因老化、腐蚀、机械应力等因素产生裂纹、变形等各类缺陷,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严重故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传统缺陷检测方法存在精度不足、易受设备结构限制等问题。X 射线检测技术凭借强大的穿透力和非破坏性特点,能有效捕捉设备内部及隐蔽部位的缺陷信息。基于此,构建一套精准的 X 射线输变电设备缺陷识别机制,可突破传统检测局限,实现缺陷的高效识别与评估,为设备维护检修提供科学依据,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技术基础与原理

基于 ΔX 射线的输变电设备缺陷精准识别机制,其技术基础源于 ΔX 射线的物理特性。X 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极高的电磁波,具备强大的穿透能力,可穿透输变电设备的金属外壳、绝缘层等结构,直达内部部件。其核心原理是X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 X 射线穿过输变电设备时,设备的不同材质、密度及内部结构会对 X 射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和散射。正常部件与存在缺陷(如裂纹、腐蚀、变形、内部异物等)的部件,因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对 X射线的衰减程度不同。这种差异会在探测器上形成灰度对比明显的影像:缺陷区域因密度、厚度变化,呈现出与正常区域不同的灰度特征(如裂纹处可能呈线状低灰度,异物可能呈块状异常灰度)。通过捕捉和解析这些影像特征,即可实现对设备缺陷的识别与判断。

2. 框架整体构成

2.1 数据采集模块

数据采集模块是缺陷识别的起点,为后续处理提供原始依据。在设备选型上,需针对输变电设备的多样性精准匹配:对于高压断路器等金属构件较厚的设备,选用高能定向 X 射线源(如 160kV 以上便携式射线机),确保穿透 30mm 以上钢材;对于变压器绕组等精密部件,搭配平板探测器(分辨率≥ 300dpi),捕捉 0.1mm 级细微结构。同时,探测器需具备动态范围调节功能,应对不同材质的灰度差异。参数设置需建立多维度优化模型:以设备材质厚度为基准,碳钢每增加 10mm ,管电压提升 20-30kV ,同时匹配管电流(通常 5-20mA )与曝光时间( 0.5-5s )的乘积恒定原则,避免影像过曝或欠曝。采集过程中,采用液压固定支架消除微米级振动,通过激光定位系统校准射线源与探测器的垂直角度(偏差 ⩽0.5 )。对铁塔、电缆终端等大型设备,按 360° 环形布点,每 15° 采集一帧影像,通过三维拼接技术还原立体结构,确保不遗漏拐角、接口等易缺陷区域,为后续处理筑牢数据根基。

2.2 数据预处理模块

数据预处理模块是衔接数据采集与缺陷识别的关键环节,旨在消除原始影像噪声、提升质量。针对采集影像可能存在的噪声,采用高斯滤波、中值滤波等算法去除干扰,避免噪声掩盖缺陷特征。通过直方图均衡化、灰度拉伸增强影像对比度,使缺陷与正常区域差异更显著。因设备位置偏差导致的几何畸变,需用校正算法矫正,恢复设备真实形态。最后按设备部件或区域进行影像分割,实现针对性分析,为后续精准提取缺陷特征、提高识别效率奠定基础。

2.3 缺陷识别与分析模块

缺陷识别与分析模块是机制核心,负责从预处理影像中精准定位并解析缺陷。先通过边缘检测、区域生长等算法提取缺陷特征,包括形状、大小、位置、灰度分布等关键信息,构建特征向量库。再利用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将提取特征与预设缺陷样本库比对:支持向量机用于小样本缺陷分类,神经网络处理复杂特征映射,决策树实现快速规则匹配,精准识别裂纹、腐蚀、异物等缺陷类型。

最后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设备参数计算缺陷尺寸、深度、面积等指标,通过缺陷等级评估模型判定严重程度,为后续维护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实现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评估的闭环。

2.4 结果输出与反馈模块

结果输出与反馈模块是连接缺陷识别分析与实际运维决策的关键纽带。在结果展示上,采用双重呈现方式:在预处理后的影像上通过彩色标注框定位缺陷,叠加文字标注缺陷类型与核心参数;同步生成标准化检测报告,涵盖设备基本信息、缺陷分布图谱、特征参数详情及识别置信度,便于管理人员快速掌握整体情况。反馈机制根据缺陷等级评估模型结果分级响应:轻微缺陷推送定期复测建议,附历史数据对比趋势图;中度缺陷触发专项检修提醒,提供缺陷发展预测曲线;严重缺陷立即发出停机预警,同步生成应急处理预案。所有结果自动同步至系统数据库,为缺陷识别模型迭代优化提供实测数据支撑,形成“识别 - 反馈 - 优化” 的良性循环。

2.5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是保障识别机制持续稳定运行的支撑核心。数据管理方面,构建分布式数据库存储影像数据、缺陷特征及检测结果,采用冗余备份与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安全,支持多维度查询与统计分析,为全流程溯源提供依据。模型管理通过搭建自适应迭代框架实现动态优化:定期调用新增缺陷样本进行模型再训练,结合反馈模块的误判数据修正算法参数,持续提升识别准确率与泛化能力。设备维护模块内置智能诊断系统,实时监测 X 射线源、探测器的运行参数,触发异常预警并生成校准方案;制定周期性维护计划,关联备品备件管理确保检修及时性。用户管理采用角色权限分级体系,实现操作日志全程记录,保障系统操作的规范性与安全性,为机制长效运行提供全方位保障。

3. 各模块之间的关联

各模块通过数据流转与功能互补形成有机整体,构建闭环识别体系。数据采集模块作为源头,将原始影像数据传输至数据预处理模块,为其提供处理对象;预处理模块输出的高质量影像,成为缺陷识别与分析模块的核心输入,支撑特征提取与缺陷判定。缺陷识别与分析模块的结果数据流向结果输出与反馈模块,驱动检测报告生成及运维建议推送;同时,反馈模块将缺陷数据、误判信息同步至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为模型迭代和设备校准提供依据。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反哺前端模块:通过数据管理为全流程提供存储与查询支持,经模型优化提升识别模块精度,借助设备维护保障采集模块稳定性,形成 “采集 -处理 - 识别 - 反馈 - 优化” 的动态循环,确保机制高效运转。

总结

基于 X 射线的输变电设备缺陷精准识别机制,以 ΔX 射线技术为基础,利用其穿透力和对不同缺陷的差异化响应实现缺陷识别。该机制框架包含数据采集、预处理、缺陷识别与分析、结果输出与反馈、系统管理与维护五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提供原始影像,预处理模块优化影像质量,核心的缺陷识别与分析模块提取特征并识别分类缺陷,结果输出模块展示信息并给出建议,系统管理模块保障系统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宏彬 , 于洋 , 姚雪峰 , 等 . 声音识别技术在输变电设备外部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J]. 电声技术 ,2025,49(04):158-160.

[2] 陈梦实 . 基于语言模型的电网输变电设备缺陷语料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北京邮电大学 ,2024.

[3] 曾昊楠 . 基于知识库的输变电设备智能决策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D]. 北京邮电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