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中职岗位实习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黄琼燕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佛山 528329
摘要 :在国家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政策背景下,本文聚焦中职岗位实习环节,针对劳动价值观弱化、评价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依托市级课题支撑,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框架。在2021级实习管理中,将设备操作规范、质量意识培养等劳动要素融入生产任务,使学生在解决技术难题中内化工匠精神。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实现专业技能精进与职业精神养成的双向赋能,为破解五育失衡难题、培养德技并修人才提供可复制的职教方案。
关键词 五育融合 中职岗位实习 劳动教育 路径
引言
在国家强化劳动教育政策导向下,本研究针对中职劳动教育弱化问题,以均安职校为样本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框架:目标层对接政策要求,将工匠精神等12项素养指标纳入实习目标;过程层形成“认知培训-实践任务-档案评价”递进路径,设置设备维护创新等6类劳动任务;评价层创新“态度30%+技能40%+创新30%”校企量化模型,结合案例分析。
本研究提出“岗位即课堂、任务即教案、师傅即导师”的“实习+”模式,通过设备故障排除等真实任务,使学生在精进技术中内化精益信念。
研究成果形成可复制的“目标-过程-评价”系统方案,其校企协同机制与实践路径,为破解产教融合形式化、劳动教育碎片化提供实证范例,助推职业教育“五育融合”落地。
正文
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学段贯通、多主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与五育深度融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须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岗位实习作为中职核心课程,是落实劳动育人的关键载体。
通过校企协同的实习机制,将劳动教育融入真实生产场景:学生在岗位实践中强化劳动观念,锤炼专业技能,实现“知行合一”。如设备操作中的质量意识培养、团队协作中的责任担当塑造等,使劳动价值观内化为职业素养。这种“做中学”模式有效破解传统劳动教育悬浮化困境,促进技能精进与精神成长同频共振,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技能人才提供实践支撑。
一、中职岗位实习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岗位实习融入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学生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部分存在劳动观念淡薄、技能缺失等问题。岗位实习是专业实践与劳动育人的交汇点,可破解劳动教育弱化困境。在生产性劳动场景中,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专业技能,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知,还能培育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学校需构建系统化实施路径:实习前强化职业认知教育,明确劳动素养目标;实习中设置标准化评价体系,渗透劳动品质培养;实习后开展劳动价值反思,形成育人闭环。此模式将劳动教育从理论转向行动体验,实现技能与品德同频共振,为培养新时代职教人才提供支撑。
二、岗位实习中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观念认知偏差
部分学生因实习前缺乏职业认知引导,实习中疏于思想教育,导致岗位归属感薄弱,存在消极怠工现象。劳动价值认知错位使其将实习等同于“完成任务”,甚至因态度问题被企业劝退,直接影响实习成效与劳动教育渗透。
(二)评价体系系统性缺失
劳动教育尚未形成科学化实施路径,实习目标与劳动素养培养脱节。现有评价多聚焦技能操作,忽视劳动精神、职业态度等核心维度,考核指标模糊且缺乏动态跟踪机制,难以实现育人效果的量化评估。
(三)多元主体协同不足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碎片化,多停留于理论宣讲,未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家庭过度代劳导致学生劳动习惯缺失,家长对劳动育人功能认知薄弱;企业侧重用工效益,忽视教育属性,使实习沦为“劳动工具化”实践。各方联动机制缺位,削弱劳动教育系统性效能,亟待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
三、劳动教育课题研究实践
我校2023年获批佛山市德育课题《劳动教育背景下“五大学堂”活动育人的实践研究》,聚焦“红棉”精神文化品牌建设,以服务区域服装产业为导向,构建“五维一体”劳动育人体系。
课题以“五大学堂”为载体:家国学堂依托红色基地厚植家国情怀;诚信学堂通过公益实践培育责任意识;强能学堂联合企业开展岗位实习,以“劳动光荣、技能精进”为目标锻造工匠精神;创新学堂借力社团活动激发创造思维;自强学堂挖掘本土名人文化资源强化职业信念。研究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其中“强能学堂”以校企协同实习为核心阵地,通过真实生产任务实现技能提升与劳动价值观内化。
该实践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碎片化困境,形成“文化引领+产教融合+多元评价”的特色模式,为大湾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的校本经验。
四、劳动教育融入岗位实习的实现路径
均安职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2.5+0.5学年的培养机制, 2021级有500多名学生参加岗位实习。结合课题研究的安排和红棉德育品牌下五大学堂的建设,开展岗位实习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实践研究。
(一)创设情境化实践场域,深植工匠精神基因
以“专业-岗位-活动”三维融合为实施路径,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学习生态。在岗位实习中实施“双轨渗透”策略:一方面推动专业理论向生产实践转化,通过“技术工单”如电器装配精度校准、设备故障诊断推演)实现知识应用迁移;另一方面设计梯度化劳动挑战,依据岗位特性创设进阶式技能竞赛,如锐腾电器“电池包产能PK赛”设置“基础规范(40%)+质量管控(30%)+创新提案(30%)”的评分结构,格兰仕“技术小能手”竞赛引入“师带徒”微项目制,使技能精进与职业精神培育同步发生。
(二)构建全链条评价体系,强化劳动素养培育
通过管理机制创新与评价范式重构双轮驱动,建立劳动教育导向的实习管理体系。实施岗前标准化培训,将安全规范、劳动伦理纳入准入教育;开发动态化评价工具,校企共同制定《劳动素养发展量表》,设置技能精度、责任意识、协作能力等核心指标。
推行“三阶三维”评价模式:时间维度上,建立“岗前预评-过程监测-终期综评”追踪机制,通过劳动日志、岗位积分实现成长可视化;主体维度上,形成“自我反思+教师观察+企业考核”的360度评价网络,特别增设小组互评环节,激活团队劳动效能;内容维度上,采用“基础技能达标率(40%)+劳动态度成长值(30%)+创新贡献度(30%)”的量化模型,配套典型案例的质性评价。
该体系突破传统总结性评价局限,通过智能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使劳动教育成效可测量、可优化,真正实现“以评促劳、评劳共进”的育人目标。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化劳动价值认同
建立“家庭-学校-企业-学生”四元联动机制:家庭端实施认知纠偏,通过家长课堂、实习纪实推送等途径,增强家长对劳动育人价值的理解,构建家校荣誉激励链(如“岗位之星”评选),强化职业认同;学校端搭建资源融通平台,联合企业共定劳动素养发展目标,将岗位意识、劳动伦理等要素纳入实习协议,通过师徒制实现劳动价值观的场景化传递;企业端推动教育属性回归,设立劳动教育督导岗,在技能传授中渗透工匠精神培育,建立“技能+态度”双维度评价体系;学生端激发主体性参与,通过劳动日志、岗位积分制引导其体悟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逻辑。
结语
通过实习总结、座谈访谈等多元反馈发现,2021级学生在岗位实习中劳动价值认知显著提升。学生反思呈现多维成长:在职业体验层面,深切感知劳动艰辛,建立家庭责任共情(“体会父母工作不易”);在职业素养层面,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抗压能力(“困境中学会坚持而非放弃”);在专业认知层面,重构学习内驱力(“关注技能精进过程,夯实专业知识”);在职业标准层面,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追求(“对标企业零失误作业标准”)。
实践证明,将劳动教育融入岗位实习,通过真实生产情境中的实践,能有效实现劳动价值观的隐性传递。学生在出力流汗中完成“认知-情感-意志”的立体建构,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理念从口号转化为行动自觉。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化了技能习得,更通过职业精神的内化培养,为培育德技并重的新时代职教人才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切实推进“五育融合”育人目标的落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20-07-09].
[2]宋改平,王建国,刘志红. 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学生岗位实习的 优势、困境与出路[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3(8):154-156. DOI:10.12253/j.issn.2096-3661.2023.08.052.
[3]秦晶.浅析劳动教育与顶岗实习融入路径[J]. 丝路视野,2022(30):58-60. DOI:10.12319/j.issn.2096-1200.2022.30.58.
[4]唐维娜. 技工院校劳动教育育人途径探索[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51):194.
[5]邓金狼. 岗位实习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传奇故事,2023(20):99-101.
[6]羌毅. 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4):25-29. DOI:10.3969/j.issn.1008-3219.2021.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