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北方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刘鑫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068457
1 围场地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
1.1 晚疫病
由致病疫霉引起,是围场地区马铃薯最具威胁的病害之一。在当地凉爽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极易流行,尤其是在 7~8 月降水较多的时段。病菌主要侵害叶片、茎秆和薯块,叶片发病初期为水渍状绿褐色斑点,后迅速扩大并变为黑褐色,湿度大时病斑边缘产生一圈白色霉层;茎部病斑呈褐色条斑,严重时植株萎蔫倒伏;薯块感病后形成褐色病斑,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在贮藏期易引发烂窖。
1.2 早疫病
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在围场地区,早疫病一般在马铃薯生长中后期发生,当植株生长势减弱,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病情发展迅速。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
1.3 黑痣病
由立枯丝核菌引起,是一种土传病害。在围场地区,由于多年连作,土壤中病原菌积累较多,黑痣病发生较为普遍。该病主要危害马铃薯的茎基部和块茎,茎基部发病产生黑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环绕茎基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块茎发病后表面形成黑褐色小斑块,影响商品性。
1.4 病毒病
围场地区马铃薯病毒病主要由马铃薯 Y 病毒、马铃薯 X 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引起。病毒通过蚜虫等媒介传播,也可通过种薯带毒传播。发病植株表现为叶片卷曲、皱缩、花叶、黄化等症状,生长受到抑制,块茎变小,品质变差,种薯退化严重,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
2 围场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合理轮作:围场地区可实行马铃薯与玉米、小麦、大豆等非茄科作物轮作,轮作周期一般为 3~5 年。通过轮作,可改变土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例如,与玉米轮作,玉米根系分泌的某些物质对马铃薯病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玉米的高大植株还能为马铃薯提供一定的遮荫,改善田间小气候,不利于病虫害的滋生。
选用抗病品种和优质脱毒种薯:根据围场地区的气候和病虫害发生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如克新1 号、冀张薯12 号等。这些品种对晚疫病、早疫病等常见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同时,优先选用脱毒马铃薯原种或一级种薯,脱毒种薯不带或少带病毒,可有效减少病毒病的发生,提高马铃薯的生长势和产量。在种薯调运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检疫,防止种薯携带检疫性病虫害进入围场地区。
精细整地与适期播种:在播种前,对土地进行精细整地,深耕 25~30 厘米,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同时,清除田间杂草、病残体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场所。根据围场地区的气候条件,当 10 厘米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适期播种可使马铃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避免因播种过早或过晚导致病虫害加重。
加强田间管理: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避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例如,每亩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000~3000 公斤,配合施用硫酸钾复合肥 30~40 公斤。及时中耕培土,可促进马铃薯根系生长,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同时还能掩埋杂草和部分害虫,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般在马铃薯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封垄前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以10~15 厘米为宜。
2.2 物理防控技术
灯光诱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马铃薯田设置频振式杀虫灯。一般每30~50 亩设置一盏,灯的高度以离地面 1.5~2 米为宜。杀虫灯可诱捕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地老虎等多种害虫的成虫,减少田间害虫的产卵量和虫口密度。例如,在围场地区的一些马铃薯种植基地,通过设置杀虫灯,有效降低了二十八星瓢虫的虫口密度,减少了其对马铃薯叶片的危害。
性信息素诱捕:针对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可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诱捕。每亩设置 2~3 个性诱捕器,将诱捕器悬挂在离地面 0.5~1 米高的马铃薯植株上,诱捕器之间的距离为 10~15 米。性信息素可吸引雄虫前来交配,从而将其捕获,干扰害虫的交配繁殖,降低下一代害虫的发生数量。
覆盖防虫网:在马铃薯种植田的四周和顶部覆盖防虫网,可有效阻挡蚜虫等害虫进入田间。防虫网的目数一般为 40~60 目,既能防止害虫侵入,又能保证通风透光。例如,在围场地区的一些种薯生产田,通过覆盖防虫网,成功阻止了蚜虫的进入,减少了病毒病的传播,提高了种薯的质量。
2.3 生物防控技术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保护和利用马铃薯田中的自然天敌,如七星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可有效控制蚜虫的数量。在围场地区,可通过种植一些蜜源植物,如油菜花、紫云英等,为天敌提供栖息和繁殖场所,吸引天敌在马铃薯田定居。例如,在马铃薯田周边种植油菜花,花期时吸引了大量的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有效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针对晚疫病、早疫病等病害,可选用春雷霉素、木霉菌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春雷霉素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木霉菌则通过竞争、寄生等作用抑制病原菌。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如遇阴雨天气,可每隔 7~10 天喷施一次春雷霉素或木霉菌制剂,连续喷施 2~3 次,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对于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害虫,可选用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苦参碱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蚜虫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苏云金杆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使害虫中毒死亡。在害虫发生初期,选用合适的生物农药进行喷雾防治,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2.4 化学防控技术(科学用药)
种薯处理: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处理,可有效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选用咯菌腈、氟环・咯菌腈、精甲・咯・嘧菌等化学农药拌种,也可选用春雷霉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与甲基硫菌灵混合拌种。例如,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种薯重量的 0.2%~0.3% 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可有效防治黑痣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
田间喷雾防治: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根据病虫害的监测结果,适时进行田间喷雾防治。在晚疫病发病初期,可选用烯酰吗啉、氟菌・霜霉威、丁子香酚等内吸性治疗剂进行喷雾,每隔 5~7 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 2~3 次;同时,可配合代森锰锌、氟啶胺等保护性杀菌剂交替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对于早疫病,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等药剂进行防治。在防治蚜虫时,可选用氟啶虫酰胺、噻虫嗪等化学药剂喷雾,施药时要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
3 结束语
本研究针对围场地区马铃薯病虫害,提出农业、物理、生物及科学用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体系。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害,兼顾生态与效益。未来需加强技术推广与监测预警,结合当地实际优化方案,为北方马铃薯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 宋志强 , 吴元魁 , 刘忠培 . 镇远县小春马铃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J]. 种子科技 ,2025,43(07):155-157.
[2] 刘 芳 明 , 赵 强 . 马 铃 薯 病 虫 害 绿 色 防 控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种业 ,2025,(03):174.
[3] 陈永燕 , 李才荣 , 陈丽萍 , 等 . 昭通市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J]. 云南农业科技 ,2024,(0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