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三合一贯・同课异构・三阶多元” 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范亚萍 马家兴
潍坊科技学院
一、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高等工程教育进入转型期,新工科建设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跨界整合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机械原理》作为机械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重要使命,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形成。然而,传统课程教学存在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与前沿技术脱节,以经典理论为主,缺乏对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等新兴领域的融入;二是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单向讲授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度低,难以培养创新思维;三是评价机制侧重期末考核,忽视过程性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与 OBE" 成果导向" 理念不符。
近年来,国内高校围绕机械类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清华大学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学科竞赛驱动实践教学,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单一环节的优化,缺乏 “理念 - 内容 - 模式 - 评价”的系统性重构。基于此,本研究以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机械原理》为依托,借鉴前期省部级教改项目经验,构建 “三合一贯·同课异构·三阶多元” 课程建设模式,旨在破解传统教学痛点,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模式。
二、课程建设模式的核心框架
(一)创新 “修德·强技·乐学” 课程理念
以新工科建设要求与 OBE 理念为双重导向,提出 “修德·强技·乐学” 三位一体的融合创新理念。”修德” 维度聚焦课程思政,深入挖掘《机械原理》中的思政元素:在 “机械传动”章节解析中国高铁齿轮箱设计中的工匠精神,在 “机构创新” 模块讲述大国重器研发中的家国情怀,通过案例教学实现工程伦理与民族自豪感的价值引领;”强技” 维度强调实践能力培养,以真实工程问题为载体,将科研方法、产业标准、竞赛要求融入教学过程,如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传动方案” 任务,训练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乐学” 维度注重学习体验优化,通过项目驱动、成果展示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构建 " 价值引领 - 能力培养- 兴趣激发" 的良性循环。三者相互支撑,共同构成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体系。
(二)重塑 " 三合一贯" 内容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按章节编排的线性结构,构建 "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 + 思政贯穿" 的 " 三合一贯" 内容体系。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科教融合: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如将 " 内表面肋结构低压铸造凝固特性研究 " 中的机械原理问题设计为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参数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科研思维;
产教融合:与地方智能制造企业共建实践模块,基于企业真实需求开发 " 智能仓储机械臂设计" 项目,涵盖机构选型、运动分析、强度校核等知识点,使教学内容对接产业标准;
赛教融合:对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主题,将 " 应急救援装置" 等竞赛任务分解为课程单元,通过 " 方案构思 - 原型制作 - 答辩展示 " 的流程训练创新能力;
思政贯穿:在各模块中嵌入思政微课堂,如讲解 " 凸轮机构" 时介绍我国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技术自信,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步推进。
(三)构建 " 同课异构" 教学模式
创新 " 一班五团 " 教学组织形式,即组建 1 个卓越工程师虚拟班,对接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AKC 机器人、协作编程 5 个专业社团,构建 " 同课异构" 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特征包括:
线上线下混合:线上搭建 " 机械原理云课堂" 平台,提供微课视频、虚拟仿真实验、互动习题等资源,学生可自主预习与复习;线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师聚焦难点解析与项目指导;跨专业协同:虚拟班学生按社团分组,完成差异化任务,如机械创新社团侧重 " 仿生机构设计",智能控制社团主攻 " 机构与传感器集成",通过成果共享实现知识互补;
项目驱动学习:以真实工程问题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如 " 自动分拣机械臂" 研发需完成机构运动学分析、控制系统设计、样机制作等环节,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掌握知识点。
(四)优化 " 三阶多元" 评价机制
基于 OBE 理念设计 " 三阶多元" 评价机制,采用 "N+2+X” 的考评模式:
N 项过程性评价:包括作业、阶段性测试、实验、课堂互动、线上课程学习等,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2 项结果性评价:由期末理论考试与项目汇报答辩组成,理论考试侧重综合应用能力,项目答辩评估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X 项增值性评价:涵盖团队协同、学科竞赛获奖、专利申请、企业评价等维度,体现学生价值塑造及个性化发展成果。
评价指标兼顾 "知识目标"(如机构运动分析)、"能力目标"(如创新设计)、"价值目标"(如团队协作),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持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三、改革方案设计与创新点
(一)改革方案设计思路
本项目以教育部一流课程 " 两性一度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建设标准,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基于 OBE 理念 " 三融双创三阶双轨" 育人模式》等前期课题成果,构建 " 问题导向 - 路径创新 - 目标达成 " 的改革框架。针对教学内容与技术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与实践要求脱节、评价机制与育人目标脱节三大痛点,采取三大解决路径:
通过 " 三合一贯" 内容体系整合前沿资源,增强课堂深度;
通过 " 同课异构" 教学模式增加互动机会,拓展课堂宽度;
通过 " 三阶多元" 评价机制融入增值性指标,提升课堂温度
三者协同发力,最终实现三大目标:将课程打造为一流本科课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形成可推广的课程建设经验。
(二)主要创新点
1. 课程理念的融合创新
突破传统课程 “重技能轻德育” 的局限,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修德·强技·乐学” 理念既体现了新工科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又呼应了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丰富了机械类课程的育人内涵。
2. 内容体系的跨界整合
“三合一贯” 体系打破学科壁垒与校企界限,通过科研、产业、竞赛资源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向开放的实践系统。如将发明专利 “一种挂车感光自调节变光车灯装置” 的机械结构设计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提升了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3. 教学模式的灵活适配
“同课异构” 模式通过 “虚拟班 + 专业社团” 的组织形式,解决了传统班级教学中 “统一进度与个性需求” 的矛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空间,跨专业协作则培养了团队协作与跨界整合能力,符合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4. 评价机制的立体多元
“三阶多元” 评价突破了传统 “一考定终身” 的局限,过程性评价关注学习轨迹,结果性评价侧重综合应用,增值性评价鼓励个性发展。特别是将学科竞赛、专利申请等纳入考评,引导学生从 “应试学习” 转向 “能力提升”,与 OBE”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高度契合。
四、结论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类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性思维与整体性设计。本文提出的 “三合一贯·同课异构·三阶多元” 课程建设模式,以《机械原理》课程为载体,通过理念、内容、模式、评价的协同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的三大痛点。该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构建开放的内容体系;借助灵活的教学组织,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完善三大机制:一是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保持思政元素的时代性;二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保障产业资源的持续性;三是优化评价反馈闭环机制,提升教学改进的精准性。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工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明, 王芳.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课程“科教融合”模式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3): 45-50.
[2] 王芳, 张强. 基于OBE 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机械原理》为例[J]. 教育现代化 , 2021, 8(22): 120-123.
[3] 张强 . 赛教融合视角下机械类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 2023, 40(5):18-22.
[4] 刘伟 . 课程思政在机械类专业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2, 38(4):67-71.
依托项目:2024 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三合一贯·同课异构·三阶多元:基于“新工科 + OBE”理念的一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