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黄湖

福建省福安市第六中学  355009

引言: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班级管理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管理理念、方式等方面均需变革。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初中班级管理策略体系成为当前教育实践有待解决问题,通过立足初中班级管理实际深入分析现状与问题,探索有效管理策略为初中班级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初中班级管理中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从管理理念层面观察多数班主任已经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重要性,开始尝试将素养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工作。部分学校制定了相应管理制度,要求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然而理念认知与实践操作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班主任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培训与专业指导。管理实践中,传统应试导向思维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格现象较为普遍;班级管理目标设定通常以学习成绩为主要考量标准,对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关注不足。

从管理方式角度审视,当前初中班级管理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整体上仍以传统管控模式为主,部分班主任开始探索民主化管理,通过班委会建设、班级公约制定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决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有所增强。然而管理方式创新程度有限,多数班主任习惯于采用说教、批评等传统手段,缺乏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特点设计管理活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深度不够,主体性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班级文化建设相对薄弱。评价体系建设方面初中班级管理评价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品德表现、艺术素养等纳入评价范围,过程性评价受到重视,学生互评、自评等方式开始应用。然而评价标准模糊、操作性不强问题依然存在,核心素养具体表现难以准确测量;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二、初中班级管理中核心素养培养问题探究

管理理念滞后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对核心素养内涵把握不准确,将其简单等同于传统德育或技能训练,许多班主任仍然秉承传统教育观念,认为班级管理主要任务是维护纪律、提高成绩,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高阶素养缺乏深刻认识,这种理念偏差导致管理实践偏离核心素养培养本质要求,难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升学压力使得班主任难以摆脱成绩至上思维模式,在时间分配、精力投入等方面明显倾向于学科教学,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养培养。传统管控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班主任习惯于采用自上而下权威管理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多于主动参与,这种管理方式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限制了创新思维形成,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班级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多停留在表面形式未能深入挖掘活动育人功能,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机会有限,民主决策、自主管理体验不足,公民意识、责任担当等素养难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师生关系相对僵化,缺乏平等对话与深度交流,不利于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环境育人作用发挥有限。评价体系不完善构成另一重要问题,当前评价标准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核心素养各维度具体评价指标,操作性不强;评价方法过分依赖量化测评忽视质性评价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发展等难以通过简单量化方式准确反映。评价频次不合理,期末一次性评价较多,过程性评价不足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同伴互评、家长参评等方式应用不充分;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基于评价结果改进管理策略具体措施,评价与教学脱节未能有效发挥评价促进学习、改善教学作用。

三、初中班级管理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构建

管理理念转变是策略实施根本前提,班主任必须深刻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准确把握其在班级管理中具体体现。通过专业培训、实践反思等途径帮助班主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管理理念,摒弃单纯追求成绩传统观念;建立素养导向管理目标体系,将学生品格修养、能力发展等纳入班级建设重点内容;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协调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家校协同,引导家长正确理解核心素养培养意义,支持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管理方式创新是策略落地关键环节,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重新设计班级管理活动与方法;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通过班委会、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班级事务决策与执行;设计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为学生提供锻炼各项素养实践平台;创新师生互动方式,建立平等对话机制,通过个别谈话、班会交流等途径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给予个性化指导;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布置、制度建设等手段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评价体系完善是策略实施重要保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核心素养评价机制;制定具体评价标准,针对核心素养各维度设计可观察、可测量具体指标为评价实施提供明确依据;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等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素养发展状况;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加强日常表现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帮助;拓展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评、同伴互评,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形成多元评价格局;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基于评价结果调整管理策略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有效指导;

建立评价结果运用制度,将核心素养评价结果当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重要依据,推动评价真正发挥促进发展作用。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初中班级管理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呈现理念逐步转变、实践探索初步展开、评价体系初具雏形特点,但管理理念滞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然突出。问题根源在于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应试压力影响、专业能力不足等多重因素交织,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以理念更新为先导、方式创新为核心、制度完善为保障综合策略体系,通过树立学生发展中心理念、建立自主参与管理模式、构建多元综合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志坚 .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究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19):190-192.

[2] 李萍.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班级管理研究 [D]. 广西民族大学,2024.

[3] 梁 霞 . 核 心 素 养 视 域 下 班 级 管 理 模 式 创 新 策 略 探 究 [J]. 新 智慧 ,2021,(23):51-52.